這是個很好的問題。野釣能有草魚的地方可以算絕佳的釣點了,現在這樣的位置恐怕少之又少。草魚屬於淡水魚中個體較大的魚,生長迅速,一般2年左右的草魚重量在5斤以上,野生草魚可能略輕。關於大個體的魚我們會發現,個體越大數量越少的特點,鯉魚這種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特別強的除外。直入主題,野釣確定水域中有草魚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釣位,我結合自己的經驗談下這個問題。

選擇下風口做釣大魚對食物和氧氣的需求量都更大,尤其是在夏季氣溫較高時,這一點尤為突出,溫度高魚相對活躍,體力消耗大。下風口不僅僅是針對釣草魚,在夏季做釣我們在釣位選擇時都會考慮風向,因為下風口有兩個優勢,一個是風浪導致水中溶氧量增加,魚在此處不至於缺氧,二是風浪將水面的雜草、浮遊生物都吹到了下風口的水面,為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所以下風口是我們選擇釣位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水面開闊處夏季白天的下午,溫度達到一天中的最高。我們經常看到水面下有成群的黑影在慢慢遊動,這就是草魚,此時高溫導致水中溶氧量低,草魚本來是全水層魚,深水處的氧氣含量遠低於淺水處,導致草魚選擇上浮到表層,但是跟鰱鱅有區別的是草魚不會露頭。個體大的魚很少選擇淺灘(除了晚上)主要是因為警惕性高,深水或者遠離岸邊更安全,這點在野釣時尤為明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深水或水面開闊的地方大魚有更大的活動空間。

水草稀疏處的草邊草魚因其對草類食物需求旺盛得名,在野釣時,水面一般都會有水草,我們可以選擇釣水草稀疏處的草邊,原因有幾點,其一是水草本身可以作為遮擋,讓大魚覺得更安全,其二是草是草魚的食物,魚在此處覓食是很正常的事。那為何要在草稀的地方呢?因為水草太密,會影響水底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間接導致水中溶氧量不足,還有一個原因是草魚作為大個體的魚上魚後溜魚本來就很困難,水草太密不僅導致拋竿困難,還會使我們溜魚掛草,如果因此跑魚就得不償失了。

洄水灣或閘口、入水口這幾個釣位一直是釣友們公認的好位置,其特點是含氧量高、食物豐富。並不是針對草魚,只是說草魚對食物和氧氣有更高的要求,這些位置剛好可以滿足。

結束語野釣草魚不僅需要技術,也需要運氣,能釣到草魚的前提首先肯定是釣點內有草魚,其次就是選擇適合草魚棲息的釣位了,以上幾個位置如果可以同時具備,那上草魚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大個體的魚數量少,我們做釣時需要多方面考慮,除了釣點釣位,還有打窩、餌料選擇、線組的搭配和調釣等等。

我是工作之漁,一個用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待釣魚的釣魚愛好者,歡迎添加關註,一起探討好的釣技釣法,共同進步!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