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月份釣鯉魚最好?
幾月份釣鯉魚最好?
俗語說「春天釣近,夏天釣遠」,春夏之季,在楊柳嫩頭發的差不多的時候,春天釣魚,特別是鯽魚,個個很肥的。
鯉魚俗稱鯉拐子、毛子等,隸屬於鯉科。身體側扁而腹部圓,口呈馬蹄形,須2對。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體側金黃色,尾鰭下葉橙紅色。鯉魚平時多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水草叢生的水體底層,以食底棲動物為主。其適應性強,耐寒、耐堿、耐缺氧。在流水或靜水中均能產卵,產卵場所多在水草叢中,卵粘附於水草上發育。鯉魚是淡水魚類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殖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者之一。
鯉魚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河川中下遊、湖沼、水庫等水流靜止的地區,尤其喜好富營養之底層或水草繁生之水域。對環境的忍受力強,能在低溫及溶氧下生存,性活潑而善跳躍。屬雜食性,以藻類、水生植物及底棲動物等為食。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信息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
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裏,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在魚塘繁殖基地,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大約2000~2500克重的雄鯉魚追逐與其體重相當的雌鯉魚,它們此時不怕人,雌鯉幾乎要竄到岸上來,激起很大的水花,不論雌鯉往哪跑,雄鯉都窮追不舍,直到最後竄入草叢中隱蔽。這時,就是投給它們最愛吞食的活河蝦,用長竿短線送到嘴邊,它好像是視而不見,怎麼誘逗也不屑理會。這說明,交配期的鯉魚不咬鉤。這段時間約5O~6O天,也就是春末夏初的五、六月份。在此期間,目前的技術是釣不到成年鯉魚的。當產卵過後,其食量大增,從七月上旬開始,是釣鯉魚的黃金季節。「天大熱,魚大食」,幾乎是見到餌就猛吞。 要掌握鯉魚習性,還必須了解水溫對鯉魚的影響。當水溫低於或等於 11度時,鯉魚不咬鉤;在水溫高於或等於 13度時,鯉魚開始咬鉤,隨水溫的升高,其咬鉤率也逐漸提高。水溫22~ 25度時,咬鉤率最高。當水溫低於或等於 8度時,鯉魚安居,不活躍,餵葷素餌都吃,但素餌(玉米面基礎餌中接點蝦皮搓成顆粒狀)不及葷餌(紅蟲、蚯蚓)受歡迎。當水溫降至5度時,鯉魚就很少遊動了,即使餵活餌也不馬上吞食,過幾個小時或十幾小時才吃。水溫低於或等於2度時,鯉魚基本上不起遊,處於「冬眠」狀態,很少覓食。由此可見,水溫是決定鯉魚食欲的關鍵,也是影響鯉魚上鉤的重要因素。鯉魚喜弱光,在橋墩下光線較弱的環境中,夏秋季的樹蔭下,往往是鯉魚棲息避暑的地方。鯉魚在陰天比在晴天活躍,愛咬鉤。它的警覺性很高,膽小,稍受驚動就往深水逃竄。 炎熱的夏天,是釣鯉魚的黃金季節。若是風和日麗,萬裏無雲,應把釣位選在樹蔭下,或由山峰等自然物體能擋強光的陰涼處。這種地方,適合鯉魚「避暑」,也適合它喜弱光的特點。如在早晚或夜間垂釣,應把釣位設在水草生長的地方,或者在近岸有腐殖質的地方。如是陰雨或霧天垂釣,應把釣位選在近岸水草生長處和有腐殖質處,與早晚或夜間垂釣大致相同。在雨季,大小溝汊都向水庫或江河的主幹道匯註。在這些溝漢或小河與水庫、江河主幹道交界處,是最理想的釣位。由於溝漢和小河沖下來的水中,溶氧量充足,且含有大量的植物種子或果實,以及小蟲和蟲卵之類的食物,能誘來成群結隊的魚在此覓食。選擇這樣的釣位,那怕是初登釣場的新手,也會獲得豐收。進入六月份後,是鯉魚的產卵期,也是各水庫放水後的枯水期,這時魚兒容易產生驚恐感,常竄到深水區躲藏起來,食欲欠佳。此時必須放長線釣深水,或偶有所獲。在江河大橋的洞水渦處,與水庫相通的橋墩旁,1.5~2米的深水區,常有大鯉魚棲息,遇到這樣的好釣位,一定不要放過。靠近村舍池塘的洗菜、淘米處,也常常是魚兒覓食流連忘返的地方。把釣位設在此處,一般不會空著漁護返程。江河的泅水灣,停靠船舶的碼頭邊,養魚塘的餵魚點,都是比較理想的釣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