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調漂,這是垂釣者必須掌握的技術。要想把漂調好,首先就要了解浮漂的特性與作用,在充分了解浮漂的特性與作用的基礎上才能在實際垂釣過程中把漂調好,取得良好的垂釣效果,因此有必要先介紹浮漂的特性與作用,後介紹不同水域浮漂的調法。一、浮漂的特性(異形浮漂、不常用型浮漂在此不作介紹)1、立式浮漂

a、長身流線型浮漂

該類浮漂整體較長(40至60厘米),漂身修長(10至15厘米),漂尾較長(12至18目),漂腳長度適中,特點是下沈勻速平緩,行程長,能準確獲取微弱信號。該類浮漂適合深水底釣、離底釣。該類浮漂適用範圍廣,是廣大釣友最喜歡使用的浮漂類型。

b、短身棗核型浮漂

該類浮漂整體較短(30厘米以下),漂身較短(6厘米以下),漂尾較短(6至12目),漂腳短,特點是翻身快,下降勻速,靈敏度高。該類浮漂適合浮釣及釣快魚,也可底釣滑魚、鯽魚,是廣大釣友普遍使用的浮漂類型。

C、大肚型浮漂

該類浮漂漂尾、漂腳較長,漂身較短,特點是下降阻力大,二次下降較慢。適合釣中、底層鯽魚。

d、水庫加粗型浮漂

該類浮漂整體較長(40至60厘米),漂身較長(8至12厘米),漂身較粗,漂尾加粗,特點是浮力大,漂尾醒目,方便拋餌,鉤餌下沈快,穩定性好。適合用於水庫、深水作釣。

2、臥式七星漂該類浮漂自重輕、浮力小,反應靈敏。適合水域環境復雜或淺水作釣,是傳統底釣常用的垂釣方法。

二、浮漂的作用1、傳遞魚兒吃餌的信息

通過漂相變化來判斷魚兒吃餌信息。

2、調節垂釣水層

通過加減鉛皮垂釣不同水層。

3、反映鉤餌位置

通過浮漂位置反映出鉤餌落點位置。

4、測試釣點水深及水底結構

加重鉛墜測試水深及探明水底結構。

5、判斷吃餌魚種

通過漂相判斷是何魚種吃餌。

三、不同水域的調漂方法(釣黑坑的釣友都是高手,黑坑調漂方法在此不表,僅表野釣調漂方法)1、釣靜水淺水區(水深2米以下)

漂型:建議使用短身棗核型浮漂、大肚型浮漂、七星漂為宜。

吃鉛量:冬季、春季無小雜魚搶食,使用吃鉛量1克左右的浮漂為好;夏季、秋季小雜魚活躍,應使用吃鉛量大一些的浮漂,建議使用吃鉛1.5至2克的為宜,以減少小雜魚的幹擾,讓鉤餌快速落底。

調漂:先重墜找底,然後上拉浮漂至露出2目,再通過下拉浮漂並修剪鉛皮實現調幾釣幾,具體調幾釣幾,沒有嚴格標準,無需過多糾結,根據垂釣者自身喜好進行調整即可。

2、釣流動水淺水區(水深2米以下)

漂型:建議使用短身棗核型浮漂、大肚型浮漂、七星漂為宜。

吃鉛量:應使用吃鉛量大一些的浮漂,以能穩定浮漂為準來確定使用吃鉛多少的浮漂,建議使用吃鉛1.5至3克的為宜。

調漂:先重墜找底,然後上拉浮漂至露出2目,再通過下拉浮漂並修剪鉛皮實現調幾釣幾,具體調幾釣幾,根據垂釣者自身喜好進行調整,建議流動水中垂釣采取調鈍釣鈍法。流動水也可采用跑鉛釣法調漂。

3、釣靜水深水區(水深3米以上)

漂型:建議使用長身流線型浮漂或水庫加粗型浮漂為宜。

吃鉛量:建議使用吃鉛量在3克以上的浮漂為好,以利於拋餌及加快鉤餌下降速度。

調漂:先重墜找底,然後上拉浮漂至漂尾露出2目,再下拉浮漂並通過修剪鉛皮實現調幾釣幾,具體調幾釣幾,根據垂釣者自身喜好進行調整。

4、釣流動水域深水區(水深3米以上)

漂型:建議使用長身流線型浮漂或水庫加粗型浮漂為宜。

吃鉛量:建議使用吃鉛量在3克以上的浮漂為好,以利於拋餌、加快鉤餌下降速度、穩定浮漂。

調漂:先重墜找底,然後上拉浮漂至漂尾露出2目,再通過下拉浮漂並修剪鉛皮實現調幾釣幾,具體調幾釣幾,根據垂釣者自身喜好進行調整,流動深水建議調鈍釣鈍,或釣跑鉛。

5、釣半水(釣草魚、鰱鱅)

漂型:建議使用水庫加粗型浮漂。

吃鉛量:建議使用吃鉛量4克以上的浮漂。

調漂:帶餌調至浮漂露出4至6目進行垂釣。

6、釣上層(釣蘭刀、馬口等小雜魚)

漂型:建議使用短身棗核型浮漂為宜。

吃鉛量:建議使用吃鉛量1.5克以下的浮漂為宜。

調漂:浮漂調至露出4至5目為宜,因小魚嘴小,吃食方式以啄食為主,故不宜調得太靈,否則容易出現空槍現象。

好了,在不同水域如何調漂就介紹到這裏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我是野釣愛好者火山三文魚,原創真的不容易,若你覺得我的文章還算精彩,寫得到位,就請你加我關註我。將你的關註、評論、點贊送給我吧,我會十分開心的。你的肯定將是我的創作動力,推動我不斷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按慣例,火山三文魚在此順祝各位釣友開心出釣,滿意而歸,大鯽大鯉!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