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不少,魚在窩裏,就是沒口怎麽辦?
窩子裏魚星泛濫,卻魚口零星,估計所有的釣魚人都曾遇到,有時及時調整施釣方式,還能應對;有時真的是束手無策,眼巴巴看著不斷湧出水面的魚泡,幹著急。筆者曾在魯西的一個農村窯坑多次遇到,坑裏蓮藕眾多,水體渾濁不堪,給釣友的感覺就是有魚卻難釣,後來調整了一下垂釣思路,效果改善了許多。
窩裏有魚,卻不吃餌的問題關鍵關於窩子有魚,魚卻不吃餌的討論並不少,各類釣魚文章都有提及,涉及的原因眾多。筆者看來,有些原因純屬湊字,的確是存在,但發生的概率與釣到一條5公斤左右的紅尾鯉魚差不多的概率。先理順思路,確定窩子泛出水面的水泡是魚星,如果是因投擲顆粒誘餌沈入水底淤泥,激起沼氣的溢出,做到所有努力都是徒勞。魚星因魚呼吸、吞食過程中吐出的氣泡,帶有黏液,相比沼氣泡有韌性,可維持長時間不破裂,即便浮出水面,還能存留一會。另外魚星多成片、移動,像鯽魚的魚星,個頭不大,一般先露出一個大水泡,接著是一個小水泡,極容易辨別;鯉魚的魚星則不同,它體積大、成片出現,少則二三十個,多則四五十個,如果窩點冒出臉盆大小的魚星,這條鯉魚起碼有3/4公斤的重量。所以通過準確判斷、分析魚星,可大致了解窩子魚的種類、數量及大小。
窩子魚星泛濫,如果是投擲的窩料,說明窩料的氣味深受魚的吸引,否則也不會聚集;如果是通過高頻次抽窩,說明餌料的氣味,魚群也能接受、喜歡。問題是魚為何不吃餌,或者說某些障礙阻礙了魚吃口。釣友問題中的描述,與筆者遇到的情況極其類似,周圍大量的綠色植物,水體偏肥,呈綠色或深綠色。這樣的垂釣水域,通常水底大量的淤泥或浮層。筆者曾在前面的文章著重介紹了醬層與浮層的差異,其實相當部分的水底,用浮層描述更準確。利用水下攝像機觀察窩料的發窩情況發現,當魚群在窩子追逐、叼啄誘餌時,浮層上下飛舞,窩子裏昏暗不明,著底的餌料也被下落的浮層塵埃覆蓋,原本紅黃鮮艷的餌料呈土灰色,極難發現。同時也阻礙了氣味的釋放,令魚更難發現餌料。
所以需要調整餌料狀態及味型。首先搭配餌料時,可適當添加一些窩料粉末,使魚容易接受、發現。其次為避免餌料被浮層覆蓋,可嘗試釣離底,或采用反低釣,即通過餌料加浮球或使用浮球珠珠的方法,實現餌料離底上浮,餌料離底懸浮,容易被在水底四處遊弋的魚發現、吞食。再者考慮魚群是否存在離底上浮的可能,水底如果有尖銳的碎石或臭底情況,窩料溶散、霧化後,必然有部分窩料分子擴散至中上水層,活躍在附近的魚群不能潛底攝食,只能在中上水層圍繞氣味分子打轉,這時嘗試釣半水、釣浮,可能有異味驚喜。
寫在後面:不斷更換餌料直至有魚口出現越是經常釣魚的朋友,越能體會到餌料的關鍵性,也更深知餌料的針對性。有些餌料的確在某一片水域,針對特定魚情,是其他餌料無法比擬的。但並非這款餌料就一定多高明,可能它銷量甚少,名不經傳,許多釣友連名字都未聽過。上述方法都試過了,依然不奏效。那麽最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斷更換、嘗試新的餌料。結合水體情況分析,比如肥水塘,先嘗試味型極為清淡的素餌;再嘗試大濃大腥;如果依然不奏效,餌料中適當加入添加劑,豐富餌料味型,提升誘魚效果。這些方法都是為吸引魚的註意,誘使它開口吞餌。
原創:老高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