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的天然餌料有:蝦、紅蟲、玉米面、蚯蚓、藥酒。等這幾種天然的餌料,對於釣鯽魚有比較好的上鉤率。
鯽魚是我國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一,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域以外的各大水系。鯽魚是雜食性魚類,食性廣、適應性強、繁殖力強、抗病力強、生長快、對水溫要求不高,便於養殖,是我國重要的養殖性魚類。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人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贏、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

  

參考資料:中國畜牧街

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鰱魚的極好天然餌料。浮遊生物漂浮於水中生活,個體微小,一般肉眼難以看到,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可分為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兩大類。

一、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是自然水體中的原始生產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成為水域中最基本的餌料資源。
  通常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高的水域,浮遊植物生物量高,魚產量也高。

不同種類的浮遊植物的餌料價值是不相同的。由於鰱魚和其他魚類一樣不能消化纖維質、果膠質和幾丁質等,因而很難利用如大部分藍藻、細胞衰老的綠藻、裸藻等。能較好地消化利用如金藻、隱藻、矽藻和部分甲藻、黃藻、綠藻、裸藻、藍藻等。
  

二、浮遊動物

其主要以浮遊植物和有機碎屑為食,是水域中的消費者。它的個體要比浮遊植物大得多,但一般不超過5毫米。不少種類除主營浮遊生活外,都能兼營底棲生活。浮遊動物是鰱魚攝食一部分,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它們為主要食料。
  主要的類別有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以及橈足類。

1。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屬單細胞動物,沒有組織器官的分化,但有呼吸、排泄、生殖、感覺等機能。

2。輪蟲類:輪蟲為濾食性,以浮遊藻類、原生動物、細菌和有機碎屑為食。適應性很強,在各種類型的水域中都能生存,尤其在人工施肥的池塘、水庫和河溝中更為常見。
  是各種魚類幼魚階段的適口餌料。

3。枝角類:枝角類俗稱水蚤,又稱紅蟲。枝角類廣泛分布於湖泊、池塘、水庫等水體中,主要濾食細菌、單細胞藻類及有機碎屑,生長繁殖快,營養價值高,是鰱的主要餌料。凡是枝角類數量較多的水域,魚產量一般很高。

4。
  橈足類:劍水蚤、鏢水蚤等一類的小型甲殼動物稱為橈足類,其多以浮遊藻類為食,是良好餌料。

鰱魚除濾食水中的浮遊生物外,還濾食有機腐屑。 。

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矽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