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水域垂釣時,如何根據水庫地形選擇釣位?
要想有魚獲好,首先天氣要對,其次是釣位的選擇,最後是餌料。
那在自然水域垂釣時,如何根據水庫地形選擇釣位?下面談談我的垂釣經驗:
一、水域大範圍的選擇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順應魚的規律,再圍繞「安全」「溶氧」「食物」這三大要素進行選位。那麽接下來我按春、夏、秋、冬來談談我自己一些選位的經驗。
春天。魚兒剛剛從冬季蘇醒過來,餓了一個冬天,在春日陽光的沐浴下,淺灘升溫快,此時魚不光要填飽肚子,還要繁衍後代,要耍朋友,要甩籽,魚兒告訴自己「向淺!向淺!向淺!」此時選擇大面積淺灘做釣,那是必須得!
夏天。夏季白天炎熱,10點以後溫度陡升,此時魚兒也吃飽喝足了,會向深水區遊去,經驗豐富的大魚都在深水區,那意思淺水區就沒魚了嗎?有!找樹蔭,找陰面,總之就是找涼快的地方,水深點魚就大點,水淺魚就小點,跟著陰影走,魚不在一處停留。傍晚時分,經過白天一天時間的消化,肚子也餓了,魚兒此時由深向淺進行,晚上溫差變小,魚是變溫動物,小溫差魚感覺到舒適,食欲大增,特別是後半夜會瘋狂覓食。我經常淩晨打連發,所以白天溫度高就釣深,晚上夜釣就釣淺。
秋天。秋高氣爽,溫度適宜,魚兒要過冬,需要囤積脂肪,秋天溫度會快速走低,淺水區降溫快,在秋天天氣正常的情況下,上午淺談溫度還未升起來,要釣深,下午淺談溫度回升,果斷釣淺!魚都是午後由深入淺。(食物都在淺岸,深水只是休息和躲避危險的地方)
冬天。冬天氣溫低,要活命只有呆在深遠處,我想這點大家都知道上午釣深點,下午可以適當釣淺點。
二、水域小範圍的選擇不同的季節大範圍,大方向選擇是不一樣的。在大範圍選位的基礎上,小範圍如何選擇?也是圍繞「安全」「溶氧」「食物」這三大要素進行選位,
春天選擇大面積淺灘是大勢,那只要我們找到大面積淺談就能釣到魚了嗎?並不一定,此時「安全」就很重要,本來淺水就很危險,如果沒有掩體的庇護,恐怕魚兒也不敢久呆,如果我們的釣點既是大面積淺灘,又有大面積障礙,例如:水草,倒樹等,這樣的地方想不釣到魚都難。
夏季食物充足,我們需要把「溶氧」和「安全放首位」淺灘10點以前可選擇淺水區,10點以後找樹蔭,找下風口。在地形上可以選擇水上,水下只有障礙物的地方,或者選擇坎位,最好的是水下坎,溫度越高越要貼坎打窩,貼坎釣。
秋季,晝夜溫差大,上午適當釣深,也可以釣深淺結合處,那是魚的必經之路,下午果斷釣淺,釣位的選擇和春天淺灘選位原則一樣,此時魚都在瘋狂覓食。
冬季溫度低,選擇陽面,選擇背風處,上午釣深,下午適當釣淺。
以上就是我平時垂釣選位的一些經驗,明白了這些之後,無論是在水庫,還是其他地方,選位都有了一定的思路,當然我上面說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夏季需要釣深,如果氣壓低,就要適當釣淺,此時「溶氧」放首位。大勢的選擇我們可以觀察山體的走勢,山陡一般來說釣位就深,反之亦然,一天有田地的地方相對比較淺,如何選位主要還是對魚,對水的理解,要充分掌握他們的規律,這樣才能精準出擊!老鐵,純手打,不知我有沒有說明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