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釣魚的技術和要領

關於基本用線:
常用的腦線:早春多為0.6-1.5號,夏秋為1.5號和2號;
常用的主線:早春為1.5-2號,夏秋為2-3號。
關於用鉤的大小:
鉤:釣鯽魚的鉤子大小應該是相當於魚嘴直徑的1/3或者同鯽魚眼的大小相當,以此標準為基礎,釣輕口魚或猾魚適當減小鉤號,釣吃食猛的生口魚適當加大鉤號。冬天比溫暖季節可以小1-2號,原因是冬天鯽魚張口小,鉤不能太大。只見標晃動,動作出不來,是鉤大了;動作好、空竿多,調整浮標無明顯效果,是鉤小了。 綁鉤時應將子線在鉤柄上繞5圈,綁好的鉤子一定要讓子線位於鉤柄的內側(靠近鉤尖一側)。
關於腦線的長短:
腦線的長度問題很有些說道。其實質是一個鉤、漂、墜三者之間的合理組合問題,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釣獲量。   
腦線的長度與墜的大小、施釣水域和所釣魚種有直接關系。一般地講,腦線越短,浮漂的反應就越靈敏。但腦線過短,魚在吃餌時嘴很容易碰到墜子,魚兒往往會因為異物的出現使吞食費勁兒而離去;如若腦線過長,浮漂的靈敏性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提竿時機的貽誤。那麽到底多長多短才合適?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是四個字--——區別對待。
  在靜水域施釣,由於沒有水流沖擊,魚吃餌的動作較輕、較平穩;又因為靜水垂釣一般采用細漂和輕墜,所以,為了提高浮漂反應的靈敏度,腦線則宜短(因墜子很小,腦線雖短一般也不會引起魚的警覺),在小水面垂釣鯽魚等小型魚,墜子宜小,腦線宜短。在清澈見底的淺水域垂釣,腦線宜長點  在渾濁的水域垂釣,腦線宜短點。
  在江河中垂釣,流速越高,腦線越應加長些。
  從季節上講,初春和深秋垂釣,腦線宜短;夏秋之季垂釣,腦線宜長。
  平坦無障礙的水域垂釣,腦線宜長;有雜草或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短。
  釣素餌腦線宜短(只有這樣浮漂反應才能靈敏),而釣葷餌腦線則長一點有利。此外,魚的密度高或個體大時,魚吃餌時往往搶食,故腦線應長些。反之則應短點,至於腦線長度具體到多長、多短才為適宜,各地水域環境千差萬別,釣法各有千秋,加之各有各的習慣,因此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必要強求一律。不過,通常采用的長度範圍,還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3~15厘米。本人也曾見過有人用40厘米長的硬腦線在水庫釣鯉魚的,並且釣獲頗豐。這當然是很少見的個別情況。依本人淺見,一般情況下:腦線最短不要短於3厘米,最長不要超過20厘米。
  腦線的粗細應隨主線而定,一般比主線細0.2號左右為適宜。但也有人喜歡用粗硬腦線,腦線比主線略粗一點(指釣鯽),這樣魚吞食過程中動感較明顯,魚鉤稍離地面,浮漂就會上升,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釣大型魚為主,還是細於主線為好,一旦大魚上鉤,魚的拉力超過主線所能承受的極限時,斷掉腦線,以保住主線。腦線的軟硬各有優缺點。硬腦線挺拔,有一定支撐力,餌鉤落入水底後,不容易埋入淤泥和落入石縫、水草之中;缺點是碰上利齒大魚,有被咬斷的危險。軟腦線不容易被魚咬斷,且有使魚上當的功能,但不適於水底不平和有暗草、雜物的水域。還有一個缺點是傳導性能不如硬腦線,浮漂反應略微顯得遲鈍。
釣魚調漂技術
帶餌調漂:
   調漂時雙鉤掛餌,水線長度控製在餌球不觸底、雙餌懸浮。懸浮在水中的雙餌,其自重已被浮漂的浮力平衡掉,自重為零,在水中飄飄忽忽的。魚遊近釣餌時,一吸一吐的水流都能帶動釣餌移動並導致浮漂產生位移。采用這種方法調漂的人,從思想上來說,是在追求-種絕對靈敏,總是希望在魚吃餌的第-動作中將其捕獲。不過靈敏過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浮漂的虛假信號明顯增多,翩翩起舞的浮漂,會搞得你頭昏腦脹,無所適從。 雖說帶餌調漂會造成浮漂假動作增多,但也不是沒有應對之策,采用調靈釣鈍之術即可化解假動作的煩惱。比如說掛雙餌調一目,可以釣二目、釣三目,甚至可以釣五目、釣六目,只要浮漂有信號,大膽釣鈍無妨。對釣者而言不怕浮漂亂動,就怕浮漂不動。
不帶餌調漂:
不帶餌調漂也可以說成空鉤調漂。調漂時除雙鉤不掛餌外,其他地方同帶餌調漂相同。這種調漂的指導思想是忽略餌重不計,垂釣時至少讓一個餌球落底。這種調漂方法競技釣愛好者們普遍使用。它的優點是靈鈍共存,攻守兼備,對付滑口魚有一定的作用。當然這種調漂方法只是在競技魚池中釣鯽魚時無往而不勝,在自然水域中釣其他魚種則是勝敗參半,並無絕對優勢。無論是帶餌調漂,還是不帶餌調漂,都必須在雙鉤不觸底的前提下進行,鉤一觸底,調出來的漂是不準確的,初學者在這一點上必須格外註意。
  單鉤調漂:
調漂之前將底鉤剪去,只保留一個鉤子。喜歡采用這種方法調漂的人,強調的是在垂釣時一定要讓一只鉤子臥在水底,另一只鉤子觸底,而且調釣之間不用那麽繞腦子。此方法簡單實用,為多數中老年人采用。比如說,你習慣釣三目,那就單鉤半水調到三目,忽略一只鉤的重量,調好後再換上一副相同的子線。釣的時候讓浮漂露出水面三目,此時底鉤肯定臥底,上鉤也觸底。
實釣狀態調漂:   
調漂的全過程一定要在實際垂釣的狀態下完成。
  (1)在確定釣點後在釣點內調漂;
  (2)用確定要使用的線組調漂;
  (3)實釣時大線入水,調漂時也要大線入水。實釣時端著竿子釣,大線不入水的,調漂時大線也不要入水;
  (4)一定要在浮漂和線組充分吃水後(浸水半個小時之後)再調漂,否則對一支靈敏度高的浮漂來講,可能會出現一兩目的差距。
  半水調漂:
 指調漂時雙鉤一定要處於懸浮狀態,並非指水線是水深的一半。比如說在水深兩米處調漂,並不是讓你用一米長的水線來調漂,要真是這樣調的漂,可能反倒不準了。因為在你調漂時,有一米長的水線自重沒被算在配重之內,對一支靈敏度高的浮漂來說,可能會相差一目以上。
  粗調:
指在正式調浮漂之前,先粗略地調整一下,然後邊拋竿打窩子,邊泡漂泡線,過半個小時之後再正式調漂;因為浮漂和釣線都有微孔,入水後會吸一定量的水,這種粗調的方法就是讓幹漂、幹線充分吸水後再精調,確保調漂準確。
微調:
 微調一般都是在調漂之後,實際垂釣中發現浮漂語言不太準確,而加減極少量的鉛皮或上下微量移動浮漂。比如說,當你發現浮漂有信號,提竿卻不能中魚或經常發生一提竿就水底跑魚現象時,你可以不調整鉛重,只是向上移動三分之一目浮漂,即可起到微調的作用。也可以不動浮漂,只往鉛墜裏加一點鉛皮,使釣目向上移動一點;如果開始時是調五釣三,加上小鉛皮後變成調五釣二目半。這些方法都屬於微調。
  調靈:
指浮漂調整後與水面相交的平衡點在視標的高位。比如說調一比調二靈,調二比調三靈。但是這種靈是有條件的,並非絕對的,而且是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說我調的是三目,掛的雙餌正好使浮漂下沈到一目,此時雙餌在水中的自重為零。如果改為調一目,掛的雙餌與上面說的同重,那麽此時的調三釣一從靜態理論上來講比調一釣一要靈。因為這種調三釣一,其雙餌因自重完全被浮漂的浮力所平衡,魚輕輕一吸,就能把餌吸入口中。 調一釣一時,雙餌自重在水底除水對餌產生的浮力能減輕餌的一小部分自重以外,剩余自重是存在的,魚來吃食,只有當它的吸力大於餌所體現的自重時,餌才會被魚吸入口中。這樣相比調三是比調一靈。如果雙餌重仍是兩目,現改為調四目釣二目,同上面的調三釣一相比,這兩種方法雙餌自重都為零,其結果是調三釣一比調四釣二要靈。因為調四釣二,浮漂露於水面的剩余浮力大於調三釣一的剩余浮力。而且第二目的視標直徑可能比第一目要粗,如果按等長計算的話,第二目的體積就大於第一目。那麽魚用相同的力來吸餌時,調三釣一的浮漂所產生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都會大於調四釣二的浮漂。 從這種角度來講,浮漂調的目數越少(露出水面越低)越靈敏,反之就越遲鈍。
調平水:
  指把浮漂的平衡點定在視標的頂端,讓其與水面齊平。調平水分為空鉤調平水和掛餌調平水兩種。如果都是釣一目,掛餌調平水比空鉤調平水要靈,其道理同第9條調靈中所說的道理相同。   
調目:
就是上面所說的通過加減鉛皮而設定的浮漂與水面相交的平衡點。如果你調整後視標露出水面到第三目,那你就是調三目。視標露出水面到第四目,那你就是調四目。
釣目:
  是實際垂釣時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數。設定釣目和垂釣中調整釣目,都是在調目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調整浮漂的靈敏度。釣目調整的原則是--釣目低於調目為靈,極限為雙餌離底(像調三釣一);釣目高於調目為鈍,鈍至鉛墜觸底(像調二釣肚根)。調幾釣幾則是以這個調目為基點的不靈不鈍。我們在垂釣中要掌握一支浮漂的調整原則:調目為基礎,釣目是修正。如果調目設定錯了,再怎麽調整釣目,效果可能都不理想,因為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上,是不可能修正出好的效果的。
垂釣中間浮漂的調整:
由於浮漂吃水、釣線吃水、或附著有水中看不見的臟物等其它原因會影響釣組的靈敏度,垂釣中間要調整浮漂,一般下移,下移幅度一次不大於1/5目。
垂釣中間多假訊號——起鉤無魚——過靈,上移浮漂1/5目。
垂釣中間魚脫鉤多——起鉤脫魚——過鈍,下移浮漂1/5目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