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臺釣的釣魚人都知道,在臺釣中兩根子線的長度是不相同的,兩根子線的長度差也被稱為鉤距。之所以要設置兩根長度不同的子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兩枚魚鉤沈到水底之後能夠拉開一定的距離,而不是兩枚魚鉤緊緊的挨在一起。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鉤距越大越好,鉤距對釣魚的影響因素是很多的。

鉤距對靈敏度的影響釣魚人通常會用魚鉤的長度為衡量單位來描述鉤距的大小,例如鉤距大小等於兩枚魚鉤的長度,或者是1.5個鉤長等等,這種描述方式既簡便又形象。

在釣底的時候,鉤距越大就意味著兩根子線彎曲的幅度差異越大,也就是說鉤距越大長子線彎曲的幅度就越大。所以,鉤距越大短子線越靈敏,而長子線越遲鈍。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魚吃下鉤時的信號會更加微弱,所以垂釣輕口魚的時候就不能用太大的鉤距,通常會使用1個鉤長的鉤距,否則魚吃下鉤浮漂很有可能信號微弱甚至是完全沒有信號。但是釣大魚的時候就應該使用大於3個鉤長的鉤距,因為大魚咬鉤更加生猛,對靈敏度的要求不高,即便子線彎曲的幅度很大也依然能夠讓浮漂出現清晰的信號。

釣底與釣浮時鉤距的選擇在釣底的時候鉤距大小會影響子線彎曲的程度,從而影響靈敏度,所以釣底時鉤距不宜太大。但是釣浮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由於釣浮的時候雙餌都懸浮在水中,所以無論鉤距多大兩根子線都是完全繃直的,也就是說在釣浮的時候鉤距大小不會對靈敏度產生任何影響,所以在釣浮的時候就應該使用更大的鉤距。

在釣浮的時候使用較大鉤距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餌團的分布範圍更廣,當魚所在水層深度不一樣的時候,大鉤距就能吸引更多水層中的魚,能夠大幅提高魚咬鉤的概率。

釣大魚與釣小魚時鉤距的選擇釣大魚使用大鉤距,釣小魚使用小鉤距,這是非常基礎的臺釣常識。鉤距最小可以控製在半個鉤長,鉤距最大可以設定為3個鉤長以上。

小魚的體型比較小,嘴也小,所以使用小鉤距,讓兩枚魚鉤的距離更近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大魚的體型較大,如果兩枚魚鉤的距離太近就有可能導致兩枚魚鉤在水底形成相互幹擾,大魚有可能同時把兩枚魚鉤吃進嘴,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非常容易脫鉤跑魚的,所以釣大魚應該使用大鉤距。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