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1 .隱蔽的棲息介質。①便於黃鱔自由活動、「立柱」出水呼吸和自由攝食;


②營造和保持適宜的溫度條件;


③陰暗避光,不受外界幹擾;


④可以分散群體密度。另外,有土養殖時采用埂溝相間式較為理想;無土網箱養殖時,繁密的水草必須充滿全網箱。


2 .水環境。主要包括水溫、水深和水質三個方面。①水溫。快速養鱔應盡可能保持水溫在21 ~28 ℃之間;


②水深。黃鱔養殖水體不宜太深。實踐證明,鱔池適宜水深在5 - 20 厘米不等。但也可培植大量人工水草,支撐黃鱔身體在深水池或無土網箱中正常生活和快速生長;


③水質。黃鱔適宜在無汙染、溶氧豐富的水體棲息生長,一般透明度為25~40 厘米,pH 值為65 ~75 ,溶氧大於5 毫克/升;


④氣溫。近水面的氣溫不宜超過28 ℃,否則會影響黃鱔的正常呼吸。解決的方法是大量種植水草和搭遮蔭棚。


科學放養


1 .選擇優質苗種。快速養鱔應選擇體色深黃有大黑斑、無病無傷、敏感、爭逃力強的種類。


2 .合理密養。常規養殖,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約50 克的個體,密度為2 千克左右最為合理。同時,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汙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則應減少。黃鱔規格大、放養總重可增加;規格小,放養總量應減少。有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大;無經驗者放養密度小。


3 .大小分級分池。大小鱔同池或同網箱混養,整體增重倍數低,即整體生長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購的「統貨」,至少要分三個以上的等級飼養,分的等級越多,越利於養殖和整體快速增重。


4 .適時分養。隨著養殖生長,同池或同網箱中黃鱔個體出現大小差異,而且懸殊不斷加大。當大小個體相差15 倍以上時,小個體即開始不敢與大個體爭食而導致營養缺乏,生長速度減緩,消瘦衰竭至發病,最後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註意觀察,有條件的要及時分養。


投餵質優量足的餌料


1 .餌料品種。人工養鱔投餵的餌料可分為三大類,即活餌、鮮餌和配合餌料。就人工養殖的生長速度來說,在活餌中,投餵蛆闖、蠅蛆生長速度最快;在鮮餌中,投餵動物肝臟生長速度最快;在配合餌料中,因配製成分和加工技術不同而生長速度各異。


2 .餌料加工。投餵黃鱔的帶硬殼和大塊的鮮餌必須先加工:螺殼要敲碎,蚌殼要剖開並將肉切碎,鮮魚畜禽內臟要切碎至黃鱔張口即可吞人的大小。鮮料也可用絞肉機絞碎成糊狀,與其他料拌合加工成混合餌料投餵。粉狀配合餌料或自配混合料,可用機械或手工加工成條狀或顆粒狀投餵。


3 .投餵方法。黃鱔馴餵到正常吃食後,每日投餌1 ~2 次,水溫18 ℃以下,每日投餌一次;水溫21 - 28 ℃,每日上午和傍晚各投餌一次。一般日投鮮餌量為鱔總量的3 % ~ 10% ,配合料為2 %~5 %。鮮料以在1 小時、配合料以在半小時內吃完為度。


以防為主消除病蟲害


1 .樹立防重於治的思想觀念,把每項預防措施落到實處。因黃鱔一旦發病,較難治愈甚至死亡,即使能控製病情,也會影響正常生長。


2 .采取綜合措施,控製和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①科學建場:選擇水源好、光照充足、背風向陽、環境安靜、不旱不澇的養鱔場。外部環境和鱔池本身進排水各自獨立、進水流暢、排汙徹底,鱔池大小、布局、深度、數量及其他生產管理設施等「內部」條件配套;


②搞好放養前鱔池的清汙和消毒;


③引用無病無害水源;


④苗種、餌料、工具消毒;


⑤定期投餵藥餌和消毒水體。


3 .盡量不用刺激性大的藥物。如使用漂白粉、甲醛等刺激性藥物在短期內會影響黃鱔的正常吃食,延緩黃鱔生長時間,故應盡可能尋找替代藥物。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