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鯽魚泛濫,怎樣製止鯽魚繁殖
池塘鯽魚泛濫,怎樣製止鯽魚繁殖
可以在池塘放養少量肉食性魚類,如鱸魚、鱖魚、烏鱧等,可以抑製小魚數量過多,每畝放50-80只。
也可以放鳡魚,這種魚異常兇猛,吃小魚非常快。一畝水面放5-10只一兩斤的,就可以很快將小魚數量控製下來。不過不能讓鳡魚長太大,否則半斤左右規格的商品魚也可能遭殃。
一畝魚塘單養鯽魚可以嗎
合理搭配放養比例魚種放養搭配比例目前尚無嚴格規定,從大多數經濟效 益好的養殖模式看,以畝產成魚400公斤為例,其放養搭配比例為:白鰱450尾、35.5公斤;鱅魚40尾,4公斤;草魚60-80尾,15-20公 斤;鯉魚20尾,1公斤;團頭魴50尾,2.5公斤;鯽魚100尾,3公斤; 青魚6-8尾,4公斤。這種放養搭配雖然優質魚比例不高,但魚種成本低,投 資風險小,養成優質魚的個體大,增重倍數較高,效益較好。也可將這一模式改 為以優質魚為主,草魚數量增加到100尾以上,團頭魴增加到150尾以上, 白鰱降至350-400尾。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投入較高,效益較高。
請教:如何在這樣的魚塘釣到鯽魚?
水面很幹凈,釣鯿魚可以扔點草下去,掛草釣。打窩釣也經常釣到草魚,是不是草魚鬧窩導致釣不到鯽魚啊?
魚塘水淺鯽魚不多怎麼好釣鯽魚
(1)打窩子 打窩用的魚食有兩種:一種是用豆餅、麥麩、酒糟之類的粗雜糧的細粉,加點有香味有粘性的粉料,放點水攔和做成蠶豆大小的顆粒,大的如核桃大小,曬至半幹後使用,一般每個窩投放3~5顆;另一種是用米飯曬成幹粒或直接用碎米,每個窩投撒一小把。
釣鯽魚打窩,用碎米和幹飯粒合適,因為鯽魚個體小、嘴也小。打窩的數量不拘,可根據情況決定,一般可打3~5個,以輪換垂釣。垂釣過程中,有的窩中久釣無魚,則應放棄;有的窩中頻頻上魚,說明窩點位置正確,就要適時續窩,以引誘更多的魚前來「就餐」。
窩應打在離岸邊不太近又不太遠的水域中。太靠近岸邊,魚會害怕;離得太遠也不好,垂釣起來比較吃力,500克以上的大鯽魚吞鉤,就不容易提竿。窩最好是打在比竿長小1米左右處,用的是4米的竿,則窩打在離岸3米左右的水域中比較適宜。
此外,選擇釣點打窩的岸邊,最好要有些樹木遮陰。在沒有遮陰的陽光下垂釣,光線會直刺垂釣者背後射來,則人走來走去的影子倒映入水中,會把魚嚇得不敢前來吞餌。
最後,打完窩後切不可忘記,在岸邊一定要做上記號,否則,等到要垂釣時,就會搞清曾在什麼位置打過窩,找不到打窩的地方了。
(2)鯽魚吞鉤的規律性 根據多位有經驗的垂釣者觀察,鯽魚在吞鉤前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這從浮漂泊異鄉的移動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來。鯽魚吞鉤一般有三個步驟:
①品嘗:當鯽魚發現餌鉤時,並不貿然上前吞食,而是很小心地遊近餌鉤,很猶豫地咬一咬餌的一部分。這時浮漂泊異鄉上會出現點一兩下沈一粒浮漂,隨後又回升至原位的現象。
②試探:經過第一步品嘗之後,魚兒認為餌食是對胃口的、味道貌岸然是不錯的於是就企圖將食物拖走,但還沒有去吞食餌鉤,這時浮漂出現輕輕移動的現象。
③吞鉤:以過一陣拖咬餌物之後,魚兒未能拖走餌物。此是已食欲難熬,開始將餌鉤吞入口中。這時魚漂出現關漂,即浮漂從水下緩緩上升,這是鯽魚咬鉤的典型現象,此時提出來竿,十拿九穩。有時也表現為拖漂泊異鄉和黑漂。
(3)下鉤和起鉤子 開始下釣時有三件事要做。
①安裝釣餌和觀察窩塘:在打好窩子之後,過5~20分鐘,當一些鯽魚聞到魚餌散發出來的香味,就會陸續來到窩點。就在這幾分鐘空隙時間內,要把釣餌安裝好。
釣鯽魚,最好用紅色的蚯蚓,蚯蚓裝上;若是用朝天鉤,則用稍大些的蚯蚓的半截就行了。
裝好釣餌後,先要看看窩子內來的魚多不多。若魚來得多,水面會泛有許多小氣泡(俗稱魚星),釣魚界的術語叫作「大醒」;若魚來得少,則叫作「小醒」。但不論魚來得多還是少,這時都應開始下鉤垂釣,不可坐失良機。窩子醒得有早有遲,快的3~5分鐘就醒,但遲的也有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的,必須耐心等待一小時之後再作出決斷。「啞窩」的,應換窩下鉤。
②徐徐下鉤,並註意浮漂動靜;當窩塘附近有魚兒活動時,水面會不斷地有小氣泡出現,說明下鉤的時機已到。先將釣鉤放入水中讓它下沈,測試下水有多深,然後考慮餌鉤應沈入多深比較適當,將浮漂調整在適當的高度,如果浮漂是用6截羽梗製成的,那麼當餌鉤下沈後,有半數浮漂沈入水中,水面上還浮著3截,那就可以了。
在下鉤時,要慢慢地讓鉤下墜,不可猛然一下,讓水面發出聲響。否則會把魚嚇跑,當餌鉤沈至水的中層,將要達到水底時,最好略微抖動一下,以引起魚的註意,誘它前來攝食,然後讓餌鉤沈到水底。這時,要把水面上多余的魚線輕輕地撥在一邊,不讓它擋住釣者的視線,以便於工作清楚觀察到浮漂的動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