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出釣的時候,很多朋友往往覺得臺釣不如傳統釣的收獲。在垂釣的時候用臺釣釣法,總覺得漂子似動未動,沒有明顯的吃口。於是越調越靈,見口就打,也是十打九空。其實這個時候是調漂這個環節出了問題。

本人最近多次在某山塘小水庫夜釣,線組是3米9或者3.6配0.8+0.4或者0.6+0.3 阿盧A31B 4號 吃鉛大概在1.6左右 水深2.5到3米 當我調5目釣1.5-2目時 瓜子鯽的漂相 頓感幾乎是一線之間 相當考驗抓漂能力 但是抓到的瞬間 相當有成就感 當我調3目釣1.5 鯽魚漂相是一會換換上頂半目 一會換換下拉一點 但是提幹幾乎不中魚 改成調3釣3目半時 情況好轉 漂相就相對變大 頂漂能有大半目 但是少了小頓口,少了提幹一瞬間的快感。 使得我自己也相當迷茫 到底是釣靈好呢還是釣頓好。釣了好幾次之後,患得患失之間,我感覺釣小JJ不就是追求那瞬間的一小頓嘛 要是老是追求死口 大口 那也就失去了很多釣鯽魚的快感了。

靈鈍的話題已經討論的很多,常見的說法是調高為靈調低為鈍;程寧大師的理論則是調低為靈調高為鈍。我認為把這兩種說法分別用到夏天和冬天的調漂上來就好理解多了,冬夏釣魚的很多東西都是格格不入的,但不管怎麼調、怎麼釣,釣上魚就是靈、釣不上魚就是鈍。

在冬天,由於魚的活動範圍小,動作遲緩開口很小,吃餌好象也成了魚的一種本能反應,釣魚時經常遇到魚在窩子轉悠,撞線動作很多就是不開口;反映到漂子上:調4目釣2目拉小餌,兩鉤在水底是一鉤懸空一鉤輕觸底,魚在吸餌時,在漂尾剩余浮力的阻止下,它微弱的口腔壓力是很難將釣餌吸進嘴裏的,一吸漂尾向上一拉,漂上就會出現很模糊的上下顛動的信號,很難有進嘴的明顯動作。如果改為調4目釣4目多一點,這時鉤在水底的狀態應該是一鉤觸底、子線彎曲,另一鉤輕觸底、甚至有點離底。在這種狀態下魚要吃下餌,它不需要克服剩余浮力,口腔的壓力只需要將鉤和餌吸進嘴就可以了,然後擡頭遊走;浮漂上就出現了下頓或頂漂的動作。要是吃上餌,魚也需要克服大約一個鉤重的剩余浮力,再把鉤和餌吸進嘴。正常情況下,只要中單尾,基本上都是下鉤中魚,如果連續上鉤中魚的話那就是釣的有點鈍了。所以說:在冬釣時釣目稍高於調目是常規,調的目數比之夏秋時要低,一般硬尾漂以調3釣3目半、調4釣4目半為宜。

同一浮漂、同一線組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下其語言表現形式也是不同的。萬不可憑想象魚吞餌就是下挫一目,守株待兔的等待那一個動作。即便是同一天,隨著上午、中午、下午氣溫的變化以及水下魚群的變化都會帶來浮漂表現形式的差異。例如窩內聚魚較多,出現爭搶索餌時,浮漂的動作就會大而有力,反之個別過路魚處於本能性的吸餌,反映到浮漂上可能僅是下或頂一線,所以觀漂切不可定式化,要抓住浮漂的每一個異常表現不放過,方可收獲頗豐。

總之釣魚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要以變應變,永無止境,這就是釣魚的魅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