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好黃鱔(湖北地區)
黃鱔工廠化養殖,改傳統的有土、室外靜水養殖,為無土、室內外流水養殖,管理方便、產量高、效益好。其生產技術指標為:每1平方米投放規格25——40克的鱔苗2——2.5公斤,投餵全價配合飼料,經過4——5個月的飼養,以目前原料成本計,生產成本為15——20元/公斤。技術要點如下:
選擇有潔凈水源的地方建池 養殖池分室外和室內兩種,面積每池2——20平方米,池深0.5米,池內用水泥抹光,池埂建寬0.5厘米,配備蓄水池。要求養殖池排灌自如,池中種植水生植物,覆蓋池面的70%。
選擇優質鱔苗 按2——2.公斤/平方米投放。鱔苗最好選人工繁殖的苗種,投放前進行魚體消毒。有傷、體質衰弱的苗種不能用。
投餵全價配合飼料 鱔苗入池前首先進行馴化,再投餵配合飼料。成品飼料投餵前要經過調製,即在成品飼料中加25%的鮮魚漿,製成直徑為3——4毫米的面條狀餌料。投餵量為黃鱔體重的1%——2%。黃鱔具有攝食惰性,當其對某種餌料形成習慣後,不要隨便更換,否則將嚴重影響黃鱔生長。
強化日常管理 每天保持流水10個小時,同時經常註意排汙、防鼠、防漫池。
註意防病治病 池內定期施用驅蟲殺菌藥,剔除死鱔和病鱔。若用野生黃鱔苗種,因為刺頭早感梁率很高,所以放苗前更應進行驅蟲。可選用「皖龍一號」或「皖三號」藥物驅蟲。
====================================
在庭院內建池養黃鱔,效益相當可觀。建一處10平方米的水泥池,若飼養得當,當年可獲利1000余元。建池 鱔池面積為10~20平方米,以半地下池為好。池深1.2米, 用磚砌成,水泥抹面。在池沿下20厘米處留一排水口,排水口要用紗網封嚴,以防排水時黃鱔逃跑。池沿要建成「T』字形,以防黃鱔出逃。池中間還要建一餌料臺,臺高70厘米,面積為1平方米。餌料臺下要多留空隙,以供黃鱔鉆洞休息。
備池 池子建好後,要進行消毒。方法是:將池子灌滿水, 按每平方米1千克的用量加入生石灰,浸泡10天,然後將池水全部放掉。也可采用幹擦法消毒,即用新鮮的土豆將池內全部擦1遍,5天後即可使用。 消毒後,先在池底鋪上20厘米厚的麥穰或稻草, 麥穰或稻草腐爛後可生成大量的紅線蟲,供黃鱔采食,草上再鋪30厘米厚的優質塘泥。池四周及中間要起壟,以利黃鱔打洞。註水時,水深以高出餌料臺10厘米為宜。 池內栽種少部分水草,水草面積約占總水面的1/3。
放養 將身體無外傷的黃鱔用濃度為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5分鐘後放入水中。黃鱔規格要一致,以防大吃小。投放密度為每平方米2.5~3.0千克。
投餌 剛放養的黃鱔,7天內不要餵食,讓其有饑餓感,以便改變其食性。黃鱔的餌料以小魚、小蝦、蠅蛆、蚯蚓、田螺等為好, 也可投餵動物內臟。配合飼料可采用動物血液加麥麩、豆餅、玉米面等, 加水蒸煮後投餵。餌料要投放到餌料臺上,每天傍晚投餵 1次、投餌量占黃鱔總體重的5
%。夏季夜間,可在水面上方10 厘米處吊一燈泡(最好是黑光燈)引誘飛蟲,讓黃鱔采食。實踐證明,蠅蛆是黃鱔的最佳飼料,可長期飼餵。 養殖蠅蛆的方法是:將豬血(其他動物血也可)摻入麥麩、豆餅粉中, 加水蒸煮後放入缸或盆中,7天後便可繁育出大量的蠅蛆,可隨時撈出,用0.5%
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投餵。
繁殖 黃鱔不像其他脊椎動物那樣終生屬一個性別, 它的前半生為雌性,後半生則變為雄性。即體長30厘米以下的為雌性,超過35 厘米的均為雄性。因此,放養時要求黃鱔體長在20厘米左右。每年的5~8 月份是黃鱔的繁殖季節,每尾黃鱔可產卵300粒左右。若發現水面上有一堆黃鱔吐的白
沫,白沫下面就是它的卵。這時可將卵撈出放入孵化池內,3天後便可孵化出雛鱔苗。鱔苗的餌料可用煮熟的雞蛋黃1個,搓碎摻水後潑入池中,每只蛋黃1次可餵1萬尾雛鱔苗,半月後可投餵其他餌料。由於黃鱔繁殖能力強,因此,只需投放1次,便可繁衍不斷。
管理 由於黃鱔池小,因此要加強水質調節,一般每10 天註入水體總量1/3的新水。夏季炎熱時,可在池子上方搭1個涼棚。冬季要註滿池水,以利黃鱔安全越冬。
防病 黃鱔抗病力強,一般很少生病。其主要病害只有一種, 那就是白粉病。防治方法:如果發現黃鱔體表有白粉狀斑點,可捉1只蟾蜍,將頭割破,吊在水中來回擺動,使蟾酥溶入水中,即可治好此病。 為預防該病的發生,可在池中放養幾只蟾蜍。
捕撈 黃鱔當年可長到原放養體重的3倍,捕撈時先抽幹池水,然後翻泥捕捉。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