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窩料、餌料盡量做到協調、統一。窩料的作用是誘魚,也是過濾掉雜魚,篩選出目標魚的過程,起到關鍵作用是窩料的味型,通過在水體的擴散、傳播,將目標魚吸引過來。餌料也是依靠自身的氣味吸引目標魚的註意,所以窩料和餌料在味型、氣味上應相同、相近,至少不能相互排斥。比如發酵的老壇玉米散發著醇香的谷物香味,通常作窩料誘集鯉魚、大鯽魚;嫩玉米汁液飽滿、香甜可口,一股清新自然的谷物香。兩者雖然差異,但同屬谷物香,並不反沖。


再比如深秋季節的經典搭配酒米與蚯蚓,兩者味型差異顯著,但依然是魚口連連不斷。這是因為水底埋沒的植物莖葉,腐爛、發酵揮發出淡淡的乙醇味,與酒米的氣味極為類似,所以投擲酒米後,很容易吸引周圍鯽魚、鯿魚的註意;而蚯蚓一股土腥味、蛋白質豐富,在水中不停蠕動身軀,恰似活躍在水間的小蟲,也是魚能夠接受的。因此兩者味型盡管差異較大,但兩者均貼近周圍的水體環境,而不沖突,也是不錯的組合、搭配。


其次是餌料在味型及適口性盡量強於窩料,保證魚順利發現餌料。窩料的最終目的是吸引更多的魚,以方便垂釣。所以餌料不管在味型,還是適口性上盡量強於窩料。魚的食性特征與其他動物相似,哪個口味更濃郁、更感興趣,便多攝食;哪種食物柔軟、吞食便捷,便多攝食。比如前文提到的嫩玉米,它質地相對柔軟,比發酵的老壇玉米,適口性佳更容易被魚吞食;汁液香甜,相比醇香味,在水中傳播更快,更容易刺激魚的味覺神經。資深釣友垂釣時,都會有意或無意的適當提高窩料的硬度,以避免魚大量的吞食,而忽略餌料;或者不斷強化餌料的味型,比如添加促食劑或藥酒等,都是為盡快讓魚發現餌料的存在。原因在於魚的嗅覺敏銳,大約是人的數百倍,在魚的攝食過程中處於不可或缺的位置。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