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霧天怎樣釣鯽魚

一、冬天釣鯽魚選位釣陽面,不宜放棄陰 大家熟知的「冬釣陽」這句諺語,通常理解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指冬天中有太陽光照的日子;二是指冬天中的任何時候,都應釣無遮無擋的向陽水面。然而,通過實踐,筆者以為:前者無可厚非,後者有些片面。也就是說,釣向陽水面 ,只應該是有太陽光照的時候,這裏才會顯得比陰森處暖和,所以魚兒易聚、易釣。但辯證的看,即便有太陽,可在日出前,因寒霧籠罩和尤其沒有太陽而受到整個大氣環流冷空氣的滲透襲擾,這裏的水溫就不如岸邊有背山高坎的彎道、有草的密林、有高大樓房阻擋等一些有遮有擋的背陰處。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按魚類的生存條件和活動規律,這時,它們就不會到向陽水面的「重災區」落巢歸窩而要潛入陰森處的「天然居」棲息藏身。所以,冬天在選擇「冬釣陽」的有利位置時,亦不能放棄適時「釣陰」才更科學,更實際和更有收獲。 二、冬天釣鯽魚選擇好天氣,不宜釣驟冷 魚類屬於冷血變溫動物,所以,一旦生存環境的水溫條件受到氣溫影響而發生變化時,它的整個生活習性也就隨之變化。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前面所說的「冬天主釣鯽魚」,並不等於這季中的任何時候都能釣到鯽魚。真正相對好釣,還得選擇冬天的「晴天」,尤其若連續出現一周左右的晴好天氣,氣溫就會更加穩定,早晚與中午12~15度的水溫也比較持久以恒。俗話說「秋釣陰天冬釣晴,五日陽光如釣春」,真要是冬天遇上這種少見的艷陽天氣,那是釣鯽的最佳時機。 當然,冬天的陰天和哪怕比較寒冷的雪天,只要相當一段時間內的水域恒溫不低於鯽魚最低臨界攝食水溫的5度以下,它就會先天性的「眠」而不「死」,照樣咬鉤。但要是天氣驟冷導致水溫也突然驟降到5度以下,此時,魚兒就會因這種意外的條件反射感到特別不適而形成一種後天性的「恐慌癥」則暫時會停止攝食。所以,很多有經驗的釣友,一到每年立冬後,就常以「冬天莫想釣草鯽,驟冷鯽魚啃也歇」這種釣事理念來安排自己的活動時間而一遇到驟冷天氣,即便是在家閑著沒事,也不願出門垂釣。 三、冬天釣鯽魚水位要適當,不宜釣太深 ! 「冬釣深」,也是垂釣中的一項基本常識和眾多釣友的一個習慣。但要是把「深」簡單地按有些人所說「深水藏大鯽,越深才越好」那樣理解,就顯得有些片面和脫離實際。因為水溫雖有夏「深」則「涼」、冬「深」則「暖」的自然規律而相對適合魚類的生存環境這一科學道理,但水越深,氧溶量就會減少,所以,按魚類學相關資料顯示和釣界前輩們的經驗表明:即便是比較耐寒的鯽魚、鯉魚,冬天一般也只在4~6米深的底層棲息就最適合它的生存環境而並不是越深越好,尤其是鯽魚在大好晴天的中午時分,還會到更淺的一些地方去遊弋覓食。當然,這裏所說的「淺」,也不會像春天產籽那樣太淺,至少要在2.5米左右,才是它們的藏身之地。 其實,按大家常說的「水位不講深淺,有魚才是關鍵」這句口頭禪,也包括「冬釣深」這樣的片面之詞。所以,冬季選釣位,如果不視情況而定,只刻意地釣得很深,往往都不會那麽如願。 四、冬天釣鯽魚餵料色香濃,不宜多淡陳 釣魚,在一定程度上,「誘餌」比「釣餌」更重要,正所謂「窩裏有魚憑釣技,窩裏無魚靠誘力」。尤其是冬天在魚兒少遊、懶動的情況下,誘餌既要講究濃香,又要註重鮮色,以「香」和「色」來刺激魚的嗅覺、視覺,才能「強力」誘引魚兒集群進窩。譬如用商品餌的紅色「麝香米」,黃色和傳統餌白色藥米粒,醪糟拌米(幹)飯等這些佳餌撒窩,誘聚效果都相當不錯,但要先餵適量,後續少補。 五、冬天釣鯽魚釣餌用蟲類,不宜面食型 淡水魚食性,一般都有夏秋偏「素」,冬春偏「葷」的嗜好,故有釣諺稱「立夏面餌釣草鯉,入冬蚯蚓好釣鯽。」冬釣用蟲餌,特別是蚯蚓,之所以它比紅蟲、肉蛆、孑孓效果更佳,除了因本身含高蛋和有種特殊香味外,更在於整體活用時,通過它在釣上不停地伸卷蠕動,更容易被魚發現而具有相當的誘惑力。 相反,要是用粉質煩面食性素釣餌,除了沒有蚯蚓這種特殊逗引效果外,還在於倘若過於松散,粑軟,沒等到少遊、懶動的魚兒進窩咬鉤,恐怕早就脫落霧化。要是硬質一些雖可避免這種情況,魚兒又很喜歡觸啃如此「死丸」。所以,冬季最佳釣餌首選是蚯蚓,但一定堅持活用,且因冬季鯽魚的「吃口」小 ,上鉤時,還應註重挑大棄小,一般有火柴棍粗細最為適宜,餌體肥大會臃腫在鉤彎,堵住鉤門而影響鉤尖順利地穿刺魚嘴,往往會產生「一頓」不能中魚這種現象。 六、冬天釣鯽魚誘魚時間長,不宜勤換窩 冬季,因魚兒處於少遊、懶動的「冬眠」狀態,所以餵窩後,即便誘料屬於鮮色濃香的上品佳餌能刺激它的嗅覺和視覺,但至少要兩個小時,甚至更長一些時間才會有魚進窩。這期間,要是釣者按春秋季「魚找吃」那樣20~30分鐘就想有魚訊反應,顯然有些操之過急,若再因此就頻繁換窩,往往會「人走魚來,人到魚散。越換越勤,越勤越煩。忽東忽西,兩頭忙亂。這窩那窩,魚鱗不見」。 實踐中,筆者對冬釣掌握換窩時間的方法是:甲窩,從撒餵到試釣兩個小時左右,若不見漂象有任何反應,則可考慮同時撒餵了飼料的的乙窩;在乙窩試釣30~40分鐘後也無魚訊信號時,再換到丙窩,如此往下,挨個試釣。當試出某個窩子有魚,即便隔三岔五的才釣上一條,最好也莫再「移情別戀」。冬天,畢竟是冬天,再換,也不過如此,甚至不及。 七、冬天釣鯽魚水深重提竿,不宜挑力輕 冬釣的釣點水位,一般都比春秋季深。正是這樣,一旦有魚咬鉤,提竿的手腕「挑力」,就應比釣淺水相要「重」,才有把握獲魚。因為:釣淺水,鉤至浮漂這截釣線較短,所以在提竿帶線時,線在水層中的切水水阻就很小。故此,即便竿梢上揚的「挑力」較輕,但它快速傳動給魚鉤的「上提」穿紮力仍然很容易刺進魚嘴。 反之,釣深水,因為至浮漂這截釣線較長,所以在提竿帶線時,線子在水層中的切水水阻就很大。此刻,要是釣者提竿的手腕「挑力」還是像釣淺水那樣太輕,就減振和緩沖了這截釣傳動給魚鉤的「上提」穿刺力速度和強度,致使魚鉤很不容易刺進魚嘴而往往會出現「一頓」這種手感,卻難以中魚。 八、冬天釣鯽魚浮漂信號弱,不宜等大訊 冬天,鯽魚攝餌咬鉤較平時更加斯文、柔弱,所以,即便浮漂與鉤、餌、墜的「沈浮力」完全相等則使釣組反應相當靈敏,但因它「吃口」實在太怪,哪怕是蚯蚓釣餌傳遞給漂目的魚訊咬鉤信號,也很少有明顯的「上冒」或「下拖」這種表現。所以,釣者不管使用的是立漂還是星漂,都應註重浮漂的任何微弱反應,準確把握提竿時間。若想再等它「大起大落」,往往會十提九空。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