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甚至添加劑(小藥)為什麽要搭配和針對性使用?

首先,我們舉簡單的例子:都用黑坑鯉為主要的餌料,“黑坑鯉+20鯉將”跟“黑坑鯉+20荒食”,一定時間和條件下,肯定只有一款餌料對你試驗的魚的“胃口”,即表現出更好的適口性和誘食性。

再來,都用固定的素顆粒粉+奇銹香、再換成天然麝香、化學麝香、奶香、草莓香精,肯定只有一個一定條件下魚的“認知”度好。
這些都是肯定的。信嗎?

但是同條件,換個餌料基礎或者餌料基礎上搭配不同成分餌料,那就會大相徑庭、、、
為什麽呢?因為,你固定的餌料、固定的添加劑用法、固定的用量、你不是試餌料、添加劑本身——而是在碰你這種用法和用量哪個更對路。(能針對你當時的水情、魚情)
釣魚,由於針對的是生物,這個屬性造就了釣魚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所以,這才是釣魚的魅力(許多活動,不確定性都是主要的魅力之一)。但是,不能不科學的錯誤理解、和神話。

拿固定餌料談論未知的魚情找添加劑?甚至只談添加劑、不說餌料這個基礎、、、、、、那都是不對的、甚至是根本性的錯誤。充其量,有個經驗系數下的廣譜程度,相對固定餌料一些使用的難易(可能有效地幾率)程度、、、你明白了嗎?
就這些而言,無前提談論什麽餌料和添加劑?那不就等於你胡亂做個菜期待未知的人喜歡?你覺得可能嗎?

舉個典型例子:在酸棗嶺混養練竿,我就用外帶的粘性的蒜味顆粒(小粒徑,非原塘)+雪花粉+拉絲粉+少許牛肉湯,釣的很不錯;這個經驗給周邊的朋友,他也用蒜味顆粒+雪花粉+拉絲粉+牛肉湯(那裏餵養料是這個味型,他是買的原塘料),卻不行,光起筋不吃。我去拿他的顆粒開餌,一樣有筋沒口;拿來我的窩子,反復試釣也不行。
而後,我再開餌,嘗試原塘顆粒基礎上,配合了少量的三友鯉將(酵香、養殖成分為主的餌料)、同樣還是加了定量的雪花粉和拉絲粉加一瓶蓋牛肉湯,下竿就開始出口中魚了、而且越釣越大、、、

這是鯉將神奇嗎?那種滑魚加上荒食、六合香都會亂口,是荒食、六合香不好用嗎?

不是吧?真的只能是顆粒、你的使用不對路而已。我們不是魚,我們不是冷血動物,更沒有卓越的感知能力(更別說水裏);但是我們有相對發達的大腦,我們能科學的認識和分析。
所以,泛泛的說一些東西,沒問題。但是會有例外和細致的方面我們不能忽視。
我們為什麽垂釣、甚至拼藥需要首先調整餌料?、、、你明白個中道理嗎?

還是那句話,什麽添加劑不分性狀、不分餌料、不分魚情、、、你都加一瓶蓋試試?你是在幹什麽呢?充其量,你是在實驗你和魚情固定的前提下,添加劑是不是符合你的用餌和魚情,而沒在試添加劑本身。餌料一樣,拿個固定方子滿處釣魚?你在幹嘛?釣魚?還是在“碰魚”?

不明白基本道理和使用,用丸九釣不好魚和白板的,真的更多、、、、、、明白這些,國產餌料照樣釣好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