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探水底在進行河裏野釣之前,若對水底情況不熟悉,或是水底近期有變動,必須先進行水情探查。這並非意味著要跳入水中,而是應利用調漂的方法來確定水底大致情況。此時,不必在釣鯽魚的線組上掛餌,子線也不需掛上,只需在鉛皮座上掛上較重的鉛皮,使浮漂完全沈入水中。當浮漂上升露出一個目數,直到最上面的太空豆與第二顆太空豆緊鄰時,定位即完成。註意,在整個野釣過程中,最上面的太空豆不應輕易移動。
2、設置調目這是一個需要極大耐心的步驟,實際操作後便會理解其重要性。首先掛上子線,在空鉤狀態下將浮漂向下拉約30厘米,記住,這是在子線長度加上10厘米的基礎上。調整後,在江河垂釣時,浮漂會完全沈入水中。調目應通過逐漸剪鉛皮來完成,剪鉛皮時不要一次剪太多,應少量多次,直到達到所需的調目。漂的類型和樣式多種多樣,釣魚者應對它們有所了解,以便在不同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漂。夏季在江河垂釣,調目和釣目之間存在關聯,使用七目軟尾漂掛搓餌時,通常調4-5目釣2目左右;掛拉餌時,通常調2.5-4目釣2目左右;使用硬細尾漂掛搓餌時,通常調7-9目釣2-3目;掛拉餌時,通常調4-7目釣2-3目。一般來說,調漂時釣目高則釣鈍,釣目低則釣靈。野釣時,還應根據季節、餌料、魚情、水情等因素進行調整。
3、精準找底再次探底是為了確保能立即開始釣魚,對水下的了解已經相當深入。此時,應先調整漂的位置,使其與定位太空豆之間的距離與子線長度相匹配。掛上大餌團進行找底,這些餌團還可以作為窩料使用。調整浮漂後,應使其露出水面兩目,然後繼續將漂向上拉2厘米。如果漂上顯示三目以上,則說明已經觸底,將漂拉回2厘米,這一過程也稱為反向找底。找底完成後,調漂就成功了一半,此時可以掛上正常大小的餌團拋竿,調整釣目在兩目左右進行試釣。
4、試釣調整(1)如果釣魚位置的浮漂動了,但在30至60分鐘內頻繁無魚咬鉤,不要盲目等待,應主動將浮漂向上提2厘米(最多連續提5次),如果魚的上唇被釣到兩次以上,就說明找到了正口,這種情況下釣得過於靈敏。(2)相反的情況是釣得太鈍,這也會導致跑魚,影響釣魚者的收獲,通常表現在魚的上唇或下唇被釣到。此時,應將浮漂向下調整1厘米,如果連續兩次魚的上唇被釣到,這就是正口。(3)有時,魚所在的水層會因各種原因變化,釣魚者應及時作出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有魚咬鉤。如果釣底沒有魚口,可下拉浮漂15厘米尋找魚層,此時還應重新減少鉛皮並掛餌,直到浮漂露出2目。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