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怎樣做?
鯉魚怎樣做?
原料:鯉魚1條 蒸魚豉油2湯匙(30ml) 鹽1/2茶匙(3克) 料酒1茶匙(5ml) 水發香菇3朵 冬筍50克 青蔥3根 姜10克
做法:
1)鯉魚去鱗去除內臟,洗凈後,用刀傾斜45度,在魚身上切幾刀,深大約2厘米,每刀之間間隔5厘米。
2)在魚身生反面撒上鹽和料酒,用手抹開,腌製10分鐘。香菇泡軟後切片。冬筍洗凈後,切成薄片備用。蔥切段,姜切片。
3)將蔥段鋪在盤子裏,放上魚,在魚身的切口內,放上一半兒切好香菇片、筍片、姜片,另一半填在魚肚子裏。
4)淋上蒸魚豉油,再切少許的蔥段和姜絲撒在魚身的表面。
5)蒸鍋裏加水,放入魚,加蓋用大火蒸到冒熱氣後,繼續蒸8分鐘即可。
6)取出撒上紅椒絲即可。
鯉魚主要以什麼食物為生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裏,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並不是說它的活動區域一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遊」。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共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喜草習性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種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魚類可以在這裏攝取到豐盛食物。水草茂盛處又是魚類絕佳的排卵產床,每年春天繁殖季節,這類地方都是魚兒的聚集之所。
頂流習性一個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註人,它不但為塘內魚兒帶來大量新鮮餌物,而且進出水處又有較高的溶氧度,是魚兒覓食攝氧的理想去處。所謂「順風的旗,頂水的魚」,道理就在於此。
逐波習性水域寬闊的池塘,一遇風天,水面往往掀起較大風浪,風浪推動表層浮遊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積聚於下風口處,這些餌物又被浪頭打入水中,這一帶於是成了魚類的天然覓食場。波興浪湧之處,水體溶氧度肯定就高(這與高密度養魚池的增氧機道理相同)。基於上述兩條,魚兒便養成了隨波逐浪趨下風的生活習性。
向暖習性在自然水體溫度較低時,很明顯各類魚都喜歡到向陽的水域活動覓食,很少到大片陰坡一側和濃蔭蔽日的水區活動,也不會長時間在水溫較低的深水處呆著不動。初春與晚秋,背風向陽的淺水處白天在
日照下較為溫暖,魚兒愛到此處來遊大覓食。而早晚夜間溫差大,淺水處水溫亦下降快、降幅大,魚兒便通常要龜縮到水體相對溫暖的深水區去。隨著晝與夜水面溫度的升降,魚兒也會隨之日浮夜沈。相反在夏天高溫季節裏,早、晚、夜間淺水區涼爽宜人、魚喜趨之。而白天隨著氣溫水溫升高,魚兒則逐漸移向深水處。烈日當頭、酷暑難耐的盛夏正午,魚兒一般在池塘最深處龜縮不動。若循以上規律「找魚」,基本便可覓其蹤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