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靈頓”之說,應該是個概念或者程度,既然算是概念或者程度,就必然有前提和環境因素的製約。“靈頓”本來就是要規定概念的。這應該是首先的前提、、、

如:有的人說出小動作的叫靈、有的人就認為浮漂動作大的叫靈、、、換個角度,魚的“試口”(相對小的力)能反映出來的,叫靈,而不是魚拉著餌走(試口看不見動作)浮漂出現大的位移,才叫靈、、、、、這就是先規定前提和概念的重要性。由於大家“固有”的一些概念,不規定這些,同一個帖子,即使說了一些前提,恐怕不同人的理解,還是會不同的,所以才會有人暈,對吧?

在這裏,我把凈土九天和枯法師兩位老哥說的“靈頓”,定義規範為受力後“容易啟動”和“受力後的行程大”為靈(註意,就這兩方面,可也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後邊,我會詳細的闡述)。有些之所以“暈”的會員,就是沒能從兩位老哥帖子中,感受到不同前提和定義下的“靈”的論述(確實,“容易啟動”和“受力後的行程大”都稱為了一個字——靈)

簡單舉例說明:“兩支漂型體積完全相同的浮漂,一支吃鉛六克,一支吃鉛八克,在水中調校成同樣的格目,用同樣的力拉動配鉛,哪支格目縱向(垂直)位移會大些。配鉛的體積阻力暫時忽略不計。”?

解讀如下:看力的大小,力足夠大,肯定是吃鉛八克的行程遠(受力後,運動到靜止)
力不夠大,肯定是吃鉛六克的,容易“啟動”(受力後改變其靜止的狀態)

所以,就這一方面,兩支浮漂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之分(世間的任何東西都是,只有在前提下的優良好壞,而沒有無任何前提的“好壞”)。就有這兩支浮漂可用的時候,活力好的生口魚,我會用大些的線組、吃鉛量大的浮漂(八克的);“魚口”微弱的,我會用細小線組、吃鉛量小的浮漂(六克的)

再說一下受力後“行程”的物理概念:如果在真空中(無空氣和水阻等),兩個不同吃鉛量浮漂,受力後的行程會一樣
但是在水中和空氣中,質量不同的物體啟動後,啟動(如改變浮漂靜止狀態的力)的作用力消失(不再作用物體),反作用力做功(阻力、摩擦力);反作用力做攻的時候,就會導致質量小(或者橫截面積大)的物體,更容易改變運動狀態(阻力帶來的新的受力),從而,更快的靜止。(這也解讀了,九天老哥說的質量不同的浮漂都受到一定夠大力的作用時候的位移區別;和枯法師老哥所說的浮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