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是釣魚者的感應器,認知魚漂的基本要素,當今的釣魚魚漂可謂琳瑯滿目,光是以不同形狀的漂尾、漂身、漂腳三段組合就可以演化出種類繁多、性能各異的漂種,讓人有無從選擇之感。然而萬變不離其中,一支魚漂表現出來的漂相最終取決於它的浮力、重力、阻力、浮力點、重力點等根本要素。所謂漂相正是這幾大要素構成的力學模型的運動形態,研製者無不圍繞著這個核心深研廣探,期望達到能使垂釣者更加易於感知辨別的最佳魚漂動態。有了這個認識,我們就可以擯棄大量毫無價值的商業化炒作噱頭,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抓住要點進行合理的選擇。

  魚漂的三段結構

  1、漂尾。主要影響因素是長度、直徑、自重和重心。長漂尾有更大的浮力增量範圍及更長時間的動態標示(釣餌沈底過程),所以適合釣浮及釣過程時使用。但漂尾的加長同時也帶來了魚漂重心升高的負面影響,較合理的魚漂漂尾應該是變徑設計的,尖部相對比較細弱,這樣有利於降低漂尾的重心,這點對魚漂的穩定性和抗風能力影響甚大。另外變徑漂尾也能有效地起到放大信號的作用,有助於釣手提高把握魚訊的能力。粗漂尾一般也是空心的,主要是為了增加單位漂目的浮力和提高可視度,它以降低靈敏度和削弱抗風能力為代價來減低餌料重量誤差對漂目的影響,不適合釣小個體對象魚。至於漂尾質地的軟硬對魚漂性能的影響並無物理意義上的根據,個人認為無關緊要。

  2、漂身。主要影響因素是漂形和比重,按目前常見的有針對性設計思想的漂形來看,我暫且把它分為三類,即燭型、船型和菱型(如圖1)。漂身的形狀是魚漂力學框架的核心部分,其中包含了對魚漂性能影響巨大的浮力點、切水阻力(可分為徑向切水阻力、上軸向切水阻力、下軸向切水阻力)、漂體表面摩擦阻力、抗渦流能力等要素。而漂材比重則影響著魚漂的穩定性、對魚訊反應的延滯程度(靈敏度)、抗幹擾能力等等。

  3、漂腳。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長度、重心、重量和比重,所謂材質的分類(鋼、碳、竹)正是以優化這個參數為目的的。習慣上以魚漂的翻身快慢為主要衡量指標,但我認為除非密度奇高的競技釣需要及時捕捉釣組非平衡狀態下的魚訊,漂腳的長度和重心對整支魚漂的影響力應該更為重要,加長了的和重心偏移了的漂腳能有效地增大魚漂重力點和浮力點的間距,有助於使魚漂運動狀態更為沈穩易於把握。現代流行的半鋼腳(比全鋼腳更合乎降低重心的設計思想)正是體現了這種觀念。

  魚漂翻身狀態的力學模型 如圖2所示,浮漂入水後主要受到漂尾、漂身、漂腳的重力,漂身、漂尾的浮力,釣組的牽引拉力,漂身的摩擦阻力和切水阻力的作用,它們在魚漂還沒有運動到垂直平衡狀態時存在一個扭矩,正是這個扭矩使得魚漂作所謂的翻身運動,我們可以將這個運動簡化為以浮力點為軸心轉動並隨浮力點勻速下沈(近似)的一個力學模型。如果按方向將這些力矩分成動力矩和阻力矩,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魚漂形狀對魚漂翻身運動的影響,如漂腳越長重力點距浮力點越遠翻身就越快,反之漂身越長漂身的摩擦阻力矩和切水阻力矩越大翻身就越慢。浮力大小則對浮漂翻轉沒有影響。由於漂身的材質比重很輕,重心點與浮力點距離非常小,因此漂身重量也並非是翻身速度的主導因素。由此可見,如果排除漂腳材質因素,菱型長腳漂翻身最快,燭型短腳漂最慢,常用的普通船形漂居中。漂體表面越光滑,翻身越快。漂身材質比重對翻身速度影響甚微。

  魚漂垂直狀態的力學模型 垂直狀態下的魚漂力學模型非常簡單,主要應該考慮的因素是魚漂整體重心與整體浮力點、漂尾的單位浮力增量、魚漂的軸向切水阻力、漂身的比重。

  1、魚漂整體重心與整體浮力點。由於此時漂尾入水,所以魚漂的整體浮力點向上偏移。漂尾入水越多,浮力點也向上偏移越多,魚漂的整體重力點不會發生變化,因此長漂尾有助於增大浮力點和重力點的間距,這是提高魚漂垂直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可以提高魚漂的抗風浪能力。長漂腳、重漂腳也在這點上起到相同作用。

  2、漂尾的單位浮力增量。細弱的漂尾不但可以降低側向風力和水流影響,更主要的是因同樣的線組牽引力可以拉下更多的漂目,所以能體現出更明顯的魚訊。變徑漂尾一方面有利於降低魚漂重心,更能起到信號放大的作用,但同時也會帶來了觀察不便、易出假信號及對餌料重量敏感的負面影響。

  3、漂身的比重。其實這是魚漂的一個很重要的參數,不可忽視。比重決定了魚漂的慣性,慣性大的漂體可以有效地放大魚訊、過濾雜信號,但也會造成魚訊滯後,所以在選擇巴爾沙木還是孔雀羽時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漂尾直徑一樣,魚漂的大小(浮力)從力平衡的角度來講其實對漂相並無直接影響,影響漂相的真正因素是大而重的漂慣性也較大,相對反應遲鈍,同時體積大了各項阻力也增大,明白這一點,可以讓你更深刻地了解魚漂,做到應用自如。

  4、魚漂的軸向切水阻力。一般是通過優化漂身的流線形形狀及表面光滑度來控製的。細長光潔、收肩平緩的漂身阻力就較小。另外漂尾的漂目塗刷質量也對此影響較大。有一點需要說明,在不同的垂釣環境下,切水阻力並非越小越好。在水流幹擾比較大的地方,正是需要加大這個阻力來消減雜訊影響,有的魚漂漂身特別設計成葫蘆狀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