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魚(Epalzeorhynchus bicornis)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角魚屬。俗稱:紅眼魚。英文名:Bihorned barb 。

  瀕危等級:瀕危。

  體細長,前端近圓筒狀,後端側扁。頭小。吻圓鈍,兩側各有一可活動的三角形小側葉,吻皮向腹面擴展,蓋住上頜,邊緣成流蘇狀。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與下頜分離,前緣腹面有一橫帶,上被小乳突。兩頜具薄角質緣。須2對;吻須位於吻側溝的始端,較眼半徑長;口角須頗小,隱於口角內。鼻孔周圍有白色小顆粒,疏密不一。側線鱗36-38個。體背和側部青灰色,雜雲紋斑,腹部灰白。背鰭上部和臀鰭中部灰黑;尾鰭下緣黑色,其余淺灰色。眼為紅色。

  主要棲息於底質多巖石清水江河的下層。刮食著生藻類。體型較小,體長一般100-150毫米。

角魚(Epalzeorhynchus bicornis)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角魚屬。俗稱:紅眼魚。英文名:Bihorned barb   角魚屬為東洋區一特有屬,共有數種,以中南半島為分布中心,向南伸展達蘇門答臘,向西至印度。本種在國內僅發現於雲南瀘水縣及保山縣(屬怒江水系),為偶見種類;在怒江下遊緬甸的薩爾溫江可能亦產。

  角魚的棲息地區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魚區,在無限製的捕撈中誤殺是該種致危的主要因素。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