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鱗魚又稱山細鱗魚、江細鱗魚、花魚、細鱗……屬硬骨魚綱、鮭形目、鮭科、細鱗魚屬。學名Brachy-n.ystax lenok (Pallas)。冷水性淡水經濟魚類。分布於前蘇聯、中國、朝鮮、蒙古部分地區的河流中。在中國產於黑龍江、圖們江、鴨綠江、遼河上遊、河北的灤河及白河上遊、秦嶺地區渭河和漢水的支流中。全世界僅細鱗魚屬(Brachymystax)一屬, 細鱗魚一種。

  細鱗魚體細長,側扁。頭稍尖。吻圓鈍。口小, 橫裂 ±骨牙與愕骨牙相連, 呈弧帶狀。體被細鱗,頭部無鱗。背鰭基短。脂鰭與臀鰭相對。體背側、背鰭和脂鰭散布黑色斑點。幽門盲囊63~91個。背鰭iii—iv—9—12;臀鰭iii-iv-9—11。側線鱗113—175。鰓耙19—27。幽門盲囊60—110。椎骨54—57。標本體長146—476mm:體長為體高4.1—5.3倍;為頭長4.1—4.6倍。頭大為吻長3.0—4.1倍;為眼徑3.9—4.9倍。體修長,稍側扁。頭長,細長而尖。口較小,亞下位,上頜骨後伸達眼中點下方或稍前。上下頜具齒。背鰭位於近體中部。脂鰭大,與臀鰭相對。背部呈紫褐色,體側灰白,具黑色斑點。最大個體重3.3kg。系喜棲山溪冷水裏的山溪魚類。4—6齡成熟,4—5月份產卵。懷卵4700—7500粒。水溫5—6℃,受精卵發育期45天左右。

  主要食物為甲殼類、昆蟲類和小魚。為名貴經濟魚類。分布於黑龍江、烏蘇裏江、圖們江、鴨綠江、遼河東部山區支流,潮河、灤河上遊,漢江上遊,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國外見於朝鮮、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蒙古的黑龍江水系。棲息於水溫較低的江河中, 幼魚常鉆入石縫或亂石堆裏。每年春季接近解凍期, 由河川中遊溯河遊向上遊, 到秋季8月以後則從溪流上遊順水向大江和河川中遷移。

  性貪食, 為肉食性魚類, 能捕食相當於本身體長一半大小的魚類。清晨和黃昏食欲最旺, 胃含物可占本身體重的10%左右。其他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攝食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如蜉蝣類、搖蚊類、翅類、蠅類等,也食甲殼類、小魚及魚卵。3齡魚體長接近200毫米並開始性成熟。生殖期在5~6月, 在水流湍急, 水深1~1.2米,水溫7~8℃,水底為砂礫的產卵場產卵。成熟雄魚的精巢淡紅色, 雌魚卵巢淡黃色。卵沈性, 卵徑4.0~1.1毫米。懷卵量3000~7000粒。

  通常在5~10℃約經30天左右,受精卵孵化為仔魚。雌魚在生殖後大量死亡。個體大, 一般體重為0.5~1.5千克, 最大可達8千克。肉肥美, 含脂量高, 為很好的食用魚類;卵味美, 頗名貴。可作養殖品種, 有較高經濟價值。但由於長期濫捕, 河北北部等地細鱗魚資源目前 已遭嚴重破壞, 需要采取保護措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