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峽鲃(Hampala macrolepidota)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裂峽鲃屬。俗稱:巴紅(傣語音譯)。英文名:Grooved isthmus barbel 。

  瀕危等級:易危。

  體長紡錘形,側扁,腹部圓,無棱。頭較大,約占體長的1/3。吻圓鈍,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發達。口端位,口角達眼前緣,上唇與吻皮之間有1條溝,該溝後伸繞過口角須基部外側向前向內伸折成為唇後溝。左右唇後溝互不相通。口角須長約等於眼徑。鰓峽中央有1條深縱溝達口下方。鰓膜相連且遊離。鱗較大;側線鱗26-29。背鰭最後硬刺上半部軟而下部稍硬且有時有小鋸齒;背、臀鰭外緣均內凹。體銀白色,背側暗綠,背、腹鰭始點間有1垂直黑帶紋。背鰭灰黑,其它鰭橘紅色,尾鰭上下緣黑色。

裂峽鲃(Hampala macrolepidota)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裂峽鲃屬。俗稱:巴紅(傣語音譯)。英文名:Grooved isthmus barbel   生活於東南亞熱帶雨林帶地區的平原河湖內。喜緩流水域。為雜食性魚類。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成魚雄性的偶鰭、臀鰭及尾鰭為橘紅色外,頭部及體鱗有許多小珍珠狀追星。小魚尾柄中部及尾鰭基也有較明顯的黑色垂直狀紋,在尾部臀鰭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圓黑斑。

  裂峽鲃在我國僅分布於瀾滄江下遊的雲南西雙版納的猛臘及猛侖;國外分布於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半島、加裏曼丹、蘇門答臘及爪哇島。

  在我國瀾滄江下遊原來較習見。由於該地區人類活動加劇,捕撈過度,再加上毒、炸、電魚等現象,對此魚的資源造成嚴重破壞,致使現在已很少見到這種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