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了調性概念,但硬調不硬,三七調的釣竿中了大魚之後照樣挺不起來。以此評價釣竿會引起許多爭論,甚至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然而硬竿跑魚,軟竿也難逃一劫,問題是操作中怎樣抓住控魚中的轉機,揚長避短。如果不管硬調、中硬調,提竿後都是“橫8字”遛魚,就難保成功了。
五、控魚慢慢來
本刊技術顧問,無錫朱家明總結的“防止大魚前三沖”和“橫8字遛魚技術”(見《臺灣釣法揭秘》205~207頁)是醫治跑魚之癢的良藥,但成文之時的硬調和超硬調竿質量參差不齊,所以他只能以大眾化釣竿的感受和數十年釣魚經驗,把控魚和遛魚結合在一起了。不久前筆者與朱家明討論遛魚技術,說到控魚在先,這一步成功了才談得上遛魚,如果提竿就是釣竿貼著水皮,在5.4米和6.3米的超硬調釣竿可能不行。朱家明坦然地說,釣竿越來越硬,操作上出現了一些新技術是應該肯定的。我總結這兩項技術是1995年,那時候許多人還在用竹竿,競技釣魚用中硬調和硬調,遇到大魚怎麽處理?“臺釣”教程中沒有。我把傳統釣魚中的遛魚技術嫁接到懸墜釣法,成功了,如實告訴大家。現在回過頭去看,硬竿怎麽控魚,軟竿怎麽控魚,技術上確實有差別,值得研究。控魚在先,把魚控製在一定範圍裏之後再慢慢遛魚,程序上是這樣,但操作起來先後程序可能會倒過來或者交叉進行。一句話是把握順逆轉機,關鍵詞是慢。
一個慢字概括了控和遛的操作過程,堪稱經典。
1994年,某釣魚雜誌封面刊出一釣手將釣竿橫倒,幾與水面成平行狀的控魚照片。這在6.3米普通硬調和中硬調釣竿是合理的,但換成4.5米或5.4米二八調釣竿就難保成功了,如果水深超過3米就更難操作。理由有二:
1.大魚是前沖還是橫沖,事先無法預料。竿長加線長,4.5米竿的控製距離在9米左右,要不讓魚“拔河”,只有倒伏釣竿,側面控魚。這一著成功了,魚回過頭仍然存在著前沖還是橫沖的問題,因此控魚主要是防直沖。
2001年,筆者在連雲港的一次比賽中用日產二八調4.5米竿,耗時27分鐘,釣起一尾重4.7千克的鯉魚。後又中一鯉魚,在左右沖突4個回合後,因此魚始終沒有超出竿長和線長允許範圍,即使橫沖到極限,只要將竿倒伏,采取魚走我跟,魚停我牽的策略,魚就回頭了。這樣有驚無險4次之後,我以為魚不會向外沖了,事實上它也沒有一次直走。可是第5個回合不行了,竿彎,魚轉過身,我剛倒竿還沒來得及作牽引,它就一個直沖把子線拉斷了。一得一失,操作沒有失誤呀! 那麽跑魚的原因究竟在哪裏呢?(1)遛中有控,控魚是貫徹始終的。前一尾魚只有一次橫沖竿線極限,其它幾次都留有一段空間,所以下蹲後將竿豎起,即使豎不起來,有一個角度,魚就控製住了。第2尾魚沖到竿線極限再回頭,控魚沒有留足空間,之後被強製回頭,在形式上是遛,心裏也這麽認為,忽略了魚的直沖潛力,一旦直沖,竿線之短就是致命傷。(2)強製回頭不能靠硬,而是靠彈性。硬調是“腰”硬,作用是不讓魚下潛,遛魚要借助“腰”的力量,但起作用的是竿梢的彈性和韌性,尤其是魚橫沖到竿線極限的時候,硬回頭固然可以,卻不如竿梢彈性控製下的軟回頭那麽順利。硬竿跑魚是因為錯用了“腰”的硬,第二尾魚就是這麽跑掉的。(3) 魚沖兩極,側控不能站著,要曲膝下蹲。如果是平常,這個錯誤是不會犯的。由於釣前一尾魚時人沒有離開釣箱,兩腿微曲就完成了,以致後一尾魚橫沖極限,兩腳來不及跨過釣箱,急切間伸直兩臂控魚,強製過度,動作沒有柔性,魚的剛性就表現出來了。
2.深水魚的中鉤反應比較遲鈍,提竿重了快了會激活魚的野性,魚一竄就到了竿線極限。怎麽辦?竿長,調性軟一點,可倒伏釣竿,側向控魚,待魚回頭了再遛;竿短,調性硬,則平持釣竿,控魚於下層,不到魚主動上浮或回頭是不能急著遛的。
2003年6月,筆者與一釣友在昆山一養殖河道的三岔口釣魚,我選位河口之東,是個淺灘,水深1.2米;釣友在河西的一艘廢船上,水深3米有余。我的釣點比較臟,經常掛底,沒法子只能釣離底,所以釣的都是鯿魚。釣友運氣不錯,可惜釣技太差,我看他幾次提竿都是彎弓不放箭,僵持中不是魚掙斷了子線,就是魚到水面轟隆一下就走了。我說,魚不小啊,可怎麽老跑呢?他說,都是花鰱,力量大呢,在下面還不怎麽樣,一提到半水就死命猛竄,揪不住它!我這邊沒大魚,他那邊卻接連不斷的跑魚,這刺激太大,於是我收拾釣具,到船上與他並肩作戰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