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觀察溫度的變化溫差對上鉤率的影響,筆者曾經多次地去藥店買溫度計。很想通過測量找出水溫變化的規律,但至今還尚無重大發現。不過,通過零星的總結,也積累了到一些小規律,以供釣友參考。

  夜間溫差值對上鉤率的影響

  一天中,黃昏到笫二天拂曉前,溫度逐漸下降。降溫的幅度有大小。我把黃昏晚上7時和笫二天早晨7時的溫差值叫做夜間溫差值(早晨5時可能更準確)。考慮室內溫差值較小,我用的是室外的溫差值。

  我發現,夜間溫差值與釣魚有密切聯系。晚秋、冬季、早春,夜間溫差值大於5℃時,很難釣魚。去河邊,常常看到渾水變清。這是因為夜間降溫多,特別寒冷,魚兒躲在深水處不動,所以岸邊水特別清。笫二天魚兒仍覺寒冷,懶得開口。相反,夜間溫差值小於2℃,魚兒不覺得冷,笫二天正常覓食。這樣的天氣出釣會對上鉤率有所幫助。

  2007年2月20日,晚上室外4℃,21日晨室外3℃,夜間溫差值1℃。何釣友在一小塘釣獲3千克。2月24日晨2℃,頭天晚上7℃,夜間溫差值5℃,我和一位釣友去該塘,效果極差,兩人共獲0.5千克。2007年3目26日,陰雨,降溫天氣,夜間溫差值為4℃(16~14℃),我在東興一塘釣魚,蔣釣友獲4尾鯽魚(半斤),我和另一位分別獲4尾,2尾。第二天,夜間溫差值為1℃(13~12℃),蔣又去,據說釣獲2.5千克。

  雖然夜間溫差值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但確實舉足輕重。可以推想,夏季夜間溫差值也同樣會對上鉤率有影響。不過,應是夜間溫差值越大,笫二天越是好釣魚。夏季夜間降溫較多,魚兒感覺涼爽,夜間活躍,笫二天早上適宜釣。常說的夏釣早,是普遍規律。夏釣早的上鉤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夜間溫差值的大小。這一點,只是推測,相信可以得到驗證。

  晝夜溫差對上鉤率的影響

  24小時中溫度最高值大約在下午2~3時,最低值大約在拂曉前5~6時。一天內最高與最低的溫度差值越大,越難釣魚。溫差值大的主要原因是晴天有日照。水表層溫度迅速升高,造成水層溫差拉大,影響了魚的覓食活動。

  天氣預報提供的每日最高最低溫度可作參考。如果兩者之差較小,比較適宜出釣。反之,如果晝夜溫差值很大,出釣收獲可能不多。

  2007年3月10日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頭晚天氣預報:晴轉多雲,7~20℃(高低相差13℃)。測得夜間溫差值為2℃(11~13℃)。從夜間溫差值看,似乎3月10日很好釣魚,可去董家河,感覺上午還可以,中午後幾乎不上魚。8時測氣溫為9℃。由於日照強,下午3時測氣溫為25℃,溫差值達17℃之多。上午日照弱,溫差小,好釣魚,而下午溫差大,難釣了。

  冬日,陰天或日照弱的多雲天,容易上魚,就是因為溫差小。相反,日照強溫差大,上鉤率就低。

  水層溫差對上鉤率的影響

  水體各層次的溫度不同,而且隨著季節天氣而發生變化。這對魚類活動有重大影響。上述的晝夜溫差直接影響著水層溫差的變化,特別是日照起著關鍵的決定性作用。

  從測定的一些數據中看,筆者註意到水層溫差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⑴一般情況下,水表層溫度高於水底層溫度。水表層受到太陽光的直接照射,較容易升高溫度。水是熱的導體,水底層溫度變化明顯地比表層緩慢。兩年中,我只遇到過兩次水底層溫度高於水表層溫度的特例。一次是2007年2月19日,下雪天,在東田的池塘,當日上午10時,氣溫0.5℃,水表4℃,水下6℃。因為氣溫急速下降,水的比熱大,水溫降得不是很低,水底層降溫更是緩慢,造成水底層溫度高於水表層溫度的特例。另一次是3月13日10時,在黃家壩,當天氣溫7℃,水表層9℃,水底層11℃。兩日前曾經降雨降溫。這兩次,都明顯地感覺到上鉤率高多了。

  ⑵四川北部地區,一年中水表層最高溫度達34℃,最低7℃;水底層最低溫度6℃,最高29℃。水表層水底層溫度差值最大為9℃,最小為0℃(特殊情況下有逆差)。大約在11~2月水表層水底層溫差較小,甚至可以趨於一致。大約在3~10月溫差值較大。一天之中,早晨氣溫通常低於水表層溫度。隨著日照加強,氣溫比水溫升得快,水表層比水底層升溫快。中午以後,通常氣溫高於水溫,水層溫差增大。水層溫差變化主要取決於日照的時間和強度。www.cnfisher.com

  “夏釣早”。是很有道理的,夏釣晚就值得具體分析。2007年8月17日,室溫31℃,晴,在沙溪一塘幾乎釣不上魚。上午9:30分時,氣溫27℃,水表30℃,水底(2米深)27℃。下午6時,氣溫32℃,水表34℃,水底29℃。傍晚時候根本釣不上魚。原因是傍晚時,盡管氣溫略有下降,但水表溫度仍居高不下(由於水散熱慢),水層溫差又大,造成水體嚴重缺氧,魚不開口。由此可見,在多數情況下,夏天只適宜釣早,不適宜釣晚。

  ⑶水層溫差變化呈梯形變化。離表層越近,變化幅度越大;離底層越近,變化幅度越小。

  以一次日記片斷為例。2007年4目4日,晴,室溫21℃,相對濕度75%,昨晚室外21℃,今晨14℃,夜間溫差值7℃,說明夜晚寒冷。今日晴,水層溫差大。下午4時,氣溫27℃,水表24℃,水下30厘米處21℃,水底2米處17℃,水表水底差7℃。魚浮頭難釣。又測堰口4米水深處,溫度與2米深處基本相同。

  上例不僅說明了夜間溫差值、晝夜溫差值和水層溫差值對上鉤率的影響,而且也說明各水層溫度呈梯形變化。日照下,水表升溫快,而光線穿透力不強,水導熱緩慢,所以下層溫度變化小,這就導致表層水溫較高而且變化較大,底層水溫較低而且變化較小。在上例中,離水表層30厘米處下降溫度3℃,從30厘米處到1.5米處(深度差1.2米)下降溫度只有4℃,從1.5米到4米深處(深度差2.5米)溫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總之,水層溫差變化不是平均變化的,而是呈幾何級數衰減的,在深水處溫度變化甚微,甚至難以測定有什麽變化。筆者以前有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水底冬暖夏涼,冬天魚兒遊向深水處是因為那裏暖和。通過水層溫差的測定,不得不否定“水底冬暖”的觀點。冬天魚兒為什麽要潛入深水處呢?可以這樣解釋:深水處溫差變化極小甚至沒有什麽變化,最適宜魚兒的生存和生活,對上鉤率的影響最小。

  當日平均溫度與10日平均溫度的溫差對上鉤率的影響

  當日平均溫度等於或略高於10日平均溫度比較好釣,反之,低於10日平均溫度則難釣。通俗一點,就是一段時間的溫度變化比較平穩,氣溫穩定,魚兒已經適應,則宜出釣,反之,正在降溫過程之中,魚兒還不適應氣溫水溫的變化,則不宜出釣。例如,寒潮來了以後,短時間不宜出釣,必須經過較長時間,溫度比較平穩以後方可出釣。

  幾種溫差對上鉤率有影響的理論依據,中國釣魚人網 整理提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