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天氣和適合自己生活需要的水溫條件下,不同魚種通常按其食性攝食,但從咬鉤情況看,出現異常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

如1996年9月,釣者在吉利村一魚塘浮釣草魚,卻有一條“紅毛鯉子”咬鉤。仲秋時節,在水庫以酸食浮釣鰱鱅,鯽魚多次貪食就擒。

再如 1998年8月 27日,雨過天晴,氣溫20—28℃,經過幾天陰雨憋得難受的釣友們,以為“雨前不下鉤,雨後大豐收”,早晨不約而同地奔向柴河水庫,但不到中午都空手而歸。同年10月,一位跟著“師傅”釣鰱子的新手,甩竿時浮漂脫落,酸餌團偏離預定水域飛到構村旁小灣裏,不料歪打正著,拉上來一條大鯉魚,而“師傅”按常規釣浮,一條大鰱子也未碰到。

又如1999年1月5日(二九第六天),晴間多雲,東風2-3級,氣溫一2-12℃,水面有冰。釣者抱著僥幸心理到酉坡水庫,用海竿串鉤掛蚯蚓釣鯽,竟有一條2200克的草魚吞鉤。按某權威人士說:“時至霜降,水面溫度已冰冷紮手,鰱鱅不再咬鉤,草魚也不進食”,也是一種異常現象。

這些現象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但仔細分析,又都在“情理之中”。因為:

第一,魚在水中分層是相對的概念,上、中、下層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初春日曬水面時,鯽鯉可能到上層遊戈、取暖,寒冬降溫時,鰱鱅也潛入下層“貓冬”。哪裏食物充足,它們就遊向哪裏。當對口的餌鉤落在嘴邊時,低溫下也會咬鉤,有時還會饑不擇食,違反祖宗的遺傳習性,甚至誤食發光的空鉤。

第二,魚的生存環境——水體是變化的,升溫與降溫,清潔與汙染,有食物與缺食物,水位高與水位低……都對魚的生存、攝食有直接影響。雨過天晴,表面看很好,但雨後常處在高空低壓圈內,有雲霧,魚很少攝食;水位突然上漲,水體渾濁,甚至含有害物質如氣體,魚的正常生理機製未調整過來,影響食欲;農田、村舍、溝溝漢漢的微生物、蟲類、草、葉沖進湖庫裏,魚兒飽不思食,必然對餌鉤漫不經心。

第三,水中溶氧量多少對魚的生存、攝食極為重要。無風、悶熱、霧田籠罩、暴雨來臨前如南風帶來暖濕氣流的時候,都會形成低氣壓,這時水體從大氣中吸收氧的主要來源被堵.水中溶氧量少.無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水體,溶於水中的氧更少。

第四,水溫過低或過高接近該魚種適應限度時,魚的代謝水平低,導致消化和吸收率低,必然食欲減退或停止援食。此外,冰雹、雷電、暴風雨、巨大聲響、水位大幅度下降和炸魚、網魚造成魚恐慌,也是影響魚兒攝食的因素,不須贅述。

我們了解了魚咬鉤的一些現象和不咬鉤的主要原因,從垂釣中進一步摸索與掌握其棲息、遊動、覓食的基本規律,因時因地因魚施釣,有的放矢,就能多釣魚釣大魚,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