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發展是矛盾鬥爭的結果,否定之否定規律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樣,釣魚活動也經歷了風風雨雨的6000年。從黃帝,堯舜時期的骨製魚鉤到仰韶文化時期及明清的《侍女垂釣圖》充分顯示了中國釣魚文化歷史的悠久,從簡陋的竹竿,蘆葦竿到玻璃鋼竿到碳素纖維竿,從漢代發明的 曲軸至唐代的釣車及現代的搖輪。自沈鉤底釣發展到戳拱釣,長竿短線釣,浮鉤釣,無不顯示了中國釣魚發展的歷程隨著人類對魚類生活習性的研究認識。各種針對魚特性的新釣法應運而生。眾多的釣法構成了中國傳統釣魚這個龐大的家族。在人們思想意識中,傳統釣魚不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活動,它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傳承和發揚是當代釣魚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博大精深

傳統釣法凝聚了中國幾千年的釣魚文化的精華,直至今日仍為眾多的釣魚人的親睞。充分展示了傳統釣法中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也正有這匯聚歷代釣魚技術的精華,才使它變得永恒。雖然當今高速發展的科學讓人們接受了新的知識,優秀的釣法一旦與新的科學技術結合,便會產生新的質的飛躍。當今流行的包食釣法,正是在這種環境和背景下產生的。當然不僅僅是包食釣,還有七星漂雙鉤釣組,星漂沈底釣組,這些釣法都是借鑒了懸墜釣合理科學的用餌和釣組的優勢,把更科學的內涵融進傳統釣。使其更具生命力,隨著懸墜釣在我國的普及,很多傳統釣魚人認識到商品魚餌的神奇作用,越來越多的傳統釣友把使用商品餌作為一種時尚。

符合國情

傳統釣法裝備簡單,通常是一竿一線一漂一鉤,投入少,見效快,符合更多的工薪階層的消費水平,也符合我國的民情、國情,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廣大的農村,仍有很多以竹為竿,馬尾為線的釣魚人。為了獲得勞作以外的欲望,總想以最經濟的手段獲得釣魚的樂趣,並希望在獲得樂趣的同時得到一種利益來改善生活,這是許多人參與釣魚的共同心態。在炭素纖維竿與蘆葦竿之間,仍有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蘆葦(竿雖然有人不是出於省錢的目的,但大多數人卻是出於經濟原因的考慮),連筆者所在的大都市中都如此,何況在邊遠的經濟不發達的農村。筆者曾在南京近郊一帶發現,仍有占很大份額的釣迷在使用被戲稱長槍的蘆葦。盡管現在漁竿的價格較為低廉,但習慣使然,使他們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

適應面廣

我國雖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等五大水系,二萬多座大中型水庫近兩百多個自然湖泊和無數的河流溝渠,但卻是水資源貧乏的國家,(按人口平均分配)魚類資源相對匱乏加上環保意識的淡薄,投毒、炸魚、電魚的違法行為給魚類資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自然水域魚難釣已成不爭的事實。但如何能使用改善釣魚難的結果?傳統釣可輕易的做到,只要多做窩點,輪窩釣跑馬釣即可提高釣獲。

機動性強

很多自然水域中都野生著雜草或其它的障礙物,而這些障礙的地方又恰恰是魚類喜歡集聚的地方,在有雜草的環境中,懸墜釣當然無法施釣,而傳統釣則可隨心所欲地選擇釣點,傳統釣與懸墜釣比,不僅僅是上適應面寬窄的問題,還存在著機動性的問題,懸墜釣三大件,漁護包、竿包、釣箱,沈重的包袱使它不能像傳統釣那樣能夠輕松地走釣。而傳統釣魚卻根本就不存在著這些問題。

簡單快捷

一輛自行車,一竿一線一漂一鉤,帶上少量的誘釣餌和一個盛魚的家什,即可解決所有的問題,特別適應野釣打一槍換個地方的“遊擊”戰術,而這些優勢都是懸墜釣所都不具備的。當然,傳統釣的優勢不僅僅是上述的幾點,就在遛魚上也是頗具優勢的。從2004年《釣魚》雜誌上發表的消息上看,無論是河南鄭州釣手李愛蓮釣獲的10公斤大鯉魚,湖北邵海忠(16.5公斤)安徽釣手朱禮良(25公斤)王魯剛遛翻的大青魚(28公斤)直到安徽明光釣友柳海釣上的重量為72.5公斤的大青魚,無一不是使用傳統釣法釣獲的。就在筆者撰寫此文時,有一位名叫郭洪的懸墜釣友給筆者來稿,由衷地感嘆道:傳統釣為什麽總釣大魚。從這篇來稿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傳統釣法釣大魚的肯定。當然,我們在肯定傳統釣上大魚時,也不否定懸墜釣大魚,但成功的例子太少。原因是懸墜釣法的釣具組配很難抵禦大魚的沖擊。跑魚率明顯地高於傳統釣,且不說傳統釣遛魚的優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