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浮是釣魚人,特別是競技釣愛好者主動攻擊和克敵製勝的一種戰略。打浮得當,就連銀斑鯡也會給你一個驚喜!
打浮就是釣浮,是在一定情況下運用的一種釣魚方法。釣水皮、一標深、半水、離底等懸餌釣法都屬打浮的範疇。打浮不僅適用於釣草、鰱、鱅等中上層魚,而且也適用於釣有上浮索餌習性,或經過引誘可能上浮食餌的鯽、鯉等底層魚。在三明垂釣基地,經過誘釣,連銀斑鯡(無鱗,嘴寬,色黃或灰黑,貌似黃刺)都會上浮吃接口。打浮是釣魚人,特別是競技愛好者主動攻擊和克敵製勝的一種戰略。今天筆者就針對釣鯽魚,淺談一下什麽情況下打浮,怎樣打浮等。
什麽情況可以打浮呢?筆者認為首先要看氣候。天晴,氣溫較高的時候,較為適合;其次是密度過高,上層氧氣較足,魚自然上浮的時候(因氣壓低,魚被迫上浮吸氧除外);三是密度大且魚體大小不均,各層都有魚覓食的時候;四是在容易上浮的高背鯽有一定數量的池塘;五是在投放浮料養成上浮食餌的池塘;六是經過引誘,魚容易上浮的池塘;七是在因受驚,魚不敢下底覓食的池塘等。以上任何一個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都可以試試打浮,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
打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幾種原則:一是一般選用竹腳(或粗碳腳)、長硬尾的標(打水皮除外)。當然有時釣半水以下抓接口,也有意選用穿程標。魚口生、重,可以選用號數大一點的標,魚口輕、弱,可以選號數小一點的標。筆者在實際操作中都習慣選用盡量小些號數的標,以便魚訊顯示得更加清楚;二是打浮一般不壓竿梢,而是有意擡高竿尾拉緊風線(其松緊度以不影響標自然下沈為準),以適應快速刺魚、提竿的需要;三是餌料比重一定要輕,或直接使用麩類餌。餌料狀態尤為重要,要求松軟,殘余量少,溶散性、霧化性好。個體小一點的魚,可選用粉狀、或顆粒細小的餌料,個體大一點的魚可以選用顆粒較粗、片狀霧化的餌料。偶爾鉤上的殘留物,一定要清除幹凈才能掛餌下竿,否則會影響刺魚;四是為了節省上餌時間和適應餌料脫落快的特點,一般使用拉餌。但有時雜魚多,食口亂,除了有意選用軟尾標或控製餌料霧化程度之外,我們還常采取搓餌釣浮。魚大餌搓大,魚小餌搓小,有意放棄上下跳動幅度大的訊號,主抓上送下頓小而有力,較真實的訊號,以提高中鉤率。
不同的打浮方式也有各自的特點和要求。
打水皮是指釣得非常淺,釣棚幾乎就設在水下30公分左右。一般運用於魚已明顯上浮,甚至能看到魚群(要區別於因缺氧而上浮不食餌的魚群),且餌一入水魚搶食的時候。魚餌剛入水就有魚訊,及時提竿就能中魚,這是一種釣快魚的方法。有時還快到不看標訊,只憑打節奏釣魚的地步。當然這個節奏的長短還要根據中魚的情況而定,快得可以餌一到水面,標未立就提竿中魚。由於不斷拋竿引誘,魚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攝食積極性,還常雙鉤上魚。打水皮的要領:一是要使用短標,一般標身不超過10厘米,示目桿不超過4目。子線也要盡量短,這樣才能真正打在水皮層上。但有的時候身邊沒有短標,或為了節省時間,也可以用一般打浮標代替,可以有意識地把標調到標肚,標體震動、顫抖就是魚訊。為了速度更快,可以采用平刮式拉餌;二是要保持一定的節奏,並采用蕩竿方式,餌墜入水要輕,聲音要柔和,不但不驚魚,而且還能以此誘魚。三是拋點(餌的入水點)要準,每次最好都能拋在同一個點上。這樣誘魚才快,中魚率才高。四是提竿中魚要輕、快、自然,最好一提就出水,千萬不能驚動窩中魚;五是餌料狀態要求更松散,一到水面就能霧化掉2/3,鉤上只留下1/3,或更少。有時為了更好誘魚,也可以加些白粉,但一定要控製好量,不宜過多,否則適得其反。
打一標深是指釣一標長一點的深度,一般標座到鉛皮座只有一只標的長度,子線控製在10公分以內,釣棚設在水下40-50厘米左右。一標深的打法要比打水皮常用得多。有的釣友還贊同一年四季,特別是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打一標深。他們的理由是一標深是通過人為的誘魚來製造釣棚。筆者認為打一標深要較為慎重,一般用在晴天出太陽,氣溫較高,或魚易上浮的時候。或者從釣底開始,在變換比重輕、霧化好的餌料的同時,從離底逐漸過渡到一標深,這樣既節省時間,又比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