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組的餌、鉤、墜、漂之間的連結,主要是柔性連結。在這種狀態下,釣組中的某一元件的位移,並不等於整個釣組的位移。因此,如果孤立地分析浮漂的長短粗細、餌鉤對水底的壓力大小,得出的結論一定有誤。同是調四釣二,釣一漂深的釣組和釣十米深的釣組的靈敏度是不一樣的。同是腦線彎曲,彎曲的程度不同,釣組的靈敏度也會不同。在許多情況下,釣組的靈敏度與餌鉤的大小、餌鉤對水底的壓力大小是沒有關系的。

  去年夏天,一個遠隔幾千裏的釣友出差路過我處,我們在水庫邊一起討論半水調漂問題。這個釣友半水調目後,又放長水線去確定釣目。在這時候,我說:請你檢查一下,你現在的調目是多少。他去掉釣餌一試,調四目變成了調二目,這個釣友好不奇怪,不知這是怎麽回事。我說,這是因為你的調漂方法有問題,你沒有註意調目的水線長度。

  現在以調四釣零為例來分析。在調四目的時候,鉤與水底的距離必須精確確定。正確的方法是,第一步,在鉛墜的重力小於浮漂浮力的前提下,先在長腦線鉤上掛一鉛皮,讓長腦線鉤觸底,調整浮漂,讓浮漂的漂尖與水面齊平。第二步,保持浮漂在水線上的位置不變,調整鉛墜,讓漂尖露出水面四目。

  在單粒餌重能壓沈二目漂尖的情況下,釣組在調四目後,長腦線鉤與水底的距離必須是漂尖四目的長度。如果小於四目,下一步的釣目會大於零目,無法實現調四釣零。如果大於四目,掛餌後的餌重稍大,哪怕是大萬分之一毫克,漂尖就會沈入水中,不會與水面齊平,也無法實現調四釣零。

  有些人在調四目時,只是讓雙鉤不掛餌,懸浮於半水就行了,這樣調出的調四目太不準確了。在實驗室的條件下有時也許可以將就,一旦到了野外,調出的四目就會出現大的變化。

  釣目可以多於調目,這是釣界在浮漂有靈敏點之後鬧出的又一個笑話。空鉤時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數為調目,有餌時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數為釣目,只要餌的比重大於水,就絕不會實現釣目可以多於調目。

  你可以說,我的調目只以半水調出的那個調目為調目,或者說,我把水線、腦線的重浮力差忽略不計。是的,我們可以設想一種情況,不計算水線、腦線的重浮力差。但是,在調漂時,鉤與鉛墜的重浮力差卻萬萬不可忽略。鉛墜、雙鉤落底,不就等於調漂時去掉了鉛墜、雙鉤嗎?如果調漂時去掉了鉛墜、雙鉤,調目不會發生變化嗎?還會是調四目嗎?

  腦線的長度,決定著釣組的餌鉤運動盲區的範圍大小,腦線越長,餌鉤運動盲區的範圍越大,釣組越遲鈍。水線的長度,決定著釣組的餌鉤運動盲區中心的高低,水線越長,釣組的餌鉤運動盲區中心越低,釣組越遲鈍。

  釣組在釣一標深時,如果要確定釣組的調目(或釣目),其水線、腦線的總長就要等於一標的長度,否則,就不是釣一標深的調目(或釣目)。釣組在釣一米深時,如果要確定釣組的調目(或釣目),其水線、腦線的總長就要等於一米,否則,就不是釣一米深的調目(或釣目)。釣組在釣十米深時,如果要確定釣組的調目(或釣目),其水線、腦線的總長就等於十米的長度,否則,就不是釣十米深的調目(或釣目)。

  同是調四釣二,釣組釣一標深的調目和釣十米深的調目是不同的,其不同之處首先是水線的長度不同;同是調四釣二,釣組釣一標深的釣目和釣十米深的釣目也是不同的,其不同之處也首先是水線的長度不同。

  在確定調目的時候,要首先精確確定水線的長度。其原因不只是因為一般情況下釣線比水重,有時能明顯影響標尖沈浮。在釣線在水中的重浮力差為零時,我們還是要先確定釣線的長度。水線的長度,是確定調目、釣目的必要條件。這就和我們穿的鞋子一樣;它不但分左右,還有大小號碼的區別。鞋子的左右之分,等於調目、釣目之分,鞋子的號碼大小,等於水線的長度不同,如果把鞋子只分了左右,而不管號碼大小胡配對,穿在腳上就不一定合適。一些人說的“調四釣五”、“調四釣六”,就是把調目、釣目“配錯了對”。

所謂的“調四釣五”(或“調四釣六”),是在半水調四目後,又放長水線,使一鉤或雙鉤落底。在鉤的重力不對標尖發生作用時,標尖露出水面五目或六目。這就象人的一雙鞋。調四的水線長度與釣五(或釣六)的水線長度不同,這樣胡亂搭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