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咬鉤的漂相,因水情不同而不同 。關於對鯽魚咬鉤時反映在魚漂上的形態的討論文章,多年來林林總總讀到過不少,雖存在“大同小異”,但也有各自的經歷和體驗,多有細微處的差異,也體現出了釣魚人善於鉆研和探索釣魚技術的精神!
用懸墜釣法在水庫中施釣鯽魚,其優勢我們略作分析便可看出,一是懸墜釣組保持了總體上的靈敏度,正符合鯽魚索餌的特點,使釣手容易把握住各種信號,及時提竿刺魚;二是線組的相對細化,減弱鯽魚對釣組的戒備心理,增加了鯽魚的咬鉤次數;三是釣餌的柔軟形小,為小嘴型的鯽魚提供了咬鉤(吸食)時的輕松便利性;四是鯽魚的群居生活特性,一旦形成群體入窩的態勢,咬鉤頻率必定倍增,恰好與懸墜釣法的快捷特點相適應,勢必上魚迅猛,魚獲大增……
那麽,在水庫休閑釣中鯽魚咬鉤時有哪些漂相呢?我認為不能簡單靜止地來從鯽魚覓食習性上談,而是要在一般規律中尋找新的切入點,達到共同提高釣技的目的。
從這一思想出發,筆者打算以不同水情對鯽魚咬鉤所顯現出來的不同漂相作一簡約剖析,以供愛釣湖鯽魚的朋友參考!
一、穩水時期
所謂穩水指的是水位從雨季升高到最高水位後長期維持在一定刻度上的水情。這個時期一般都在秋後至仲春約半年內。它的水情變化在無長流水註入時會隨著自然蒸發有微弱的下降,但過程很漫長,可以忽略;而對有地下湧泉或河流註入的水庫卻始終能保持最高水位。水位的穩定“給鯽魚吃了一顆定心丸”本能地感知到水情的安全度是高的。 鯽魚咬鉤的漂相,因水情不同而不同
在“穩定”這個大前提下,鯽魚的咬鉤態勢總的是比較平穩的,除了晚冬和早春略有輕微表現外,大部時間都是明晰的。下面分述之:
①晚秋和初冬:就我們地區的溫度來說,這個季節白天平均在20℃左右,因而鯽魚很活躍,對釣很有利。在1、2米的淺水區,很容易做窩引來群魚,在魚爭相索餌時,魚漂主要呈中速下悶勢,中間少有停滯狀,鯽魚越小反而速度越快,但有輕飄抖動感;而2、300克的大鯽魚,又以平穩送漂上升為主。提竿只需把握一個大原則,即魚漂下沈一定要等落沒,魚漂上送一定要等到擡到一定高度,如用餌是細蚯蚓,則出現無間隙的上下抖動必須提竿。需要說明的是,鯽魚很少發生斜拉魚漂入水的現象。
②暮冬和早春:南方地區這兩個時段照樣可以釣到鯽魚,不過漂相卻與氣象密切相關。天暖時,上午前的漂相多表現為緩慢下降,許多時候難以拉悶完,這時就要適時提竿了,但不能等漂定下了再提,而是在落的過程提(約半秒);而至午後溫度上升,漂相又有所改變,二、三格的漂尖常被持續拉下至沒,而在有水草的地方,魚漂上升的情況也很普遍,不過速度會慢些,只要升出一半就能提竿中魚。有種情況正相反,當連晴後忽陰的當天,鯽魚咬鉤的漂相卻變得幹脆,升、送漂皆顯得快捷,正顯示出了鯽魚乘機吃飽防大降溫的本能心理。
二、落水時期 鯽魚咬鉤的漂相,因水情不同而不同
一年中明顯的落水期時間不長,大致從暮春4月中下旬至初夏6月間,過後由於雨季來臨和插秧完成落閘蓄水,便漸漸使庫水上升。從一般規律來講,落水期的魚不太好釣,一則因為水位大降,影響到魚類的生存環境,使魚本能驚慌,常處於少食少動的狀態;二則因水量大為減少,魚類大部龜縮於湖區中央深處,食物量更為稀少,又因安全因素不敢靠近岸覓食,故使釣變得困難起來。
然而事物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庫區面積壓縮,魚類相對集中,相對增加了魚的密度,我們出釣釆取跟水釣的辦法,甚至涉水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一時期鯽魚咬鉤的動作也是不穩定的,總的是受氣候落水兩大影響和製約,呈現出多樣動態。在天陰或有中小雨的日子,鯽魚尋餌的積極性變得高漲起來,許多時候打窩後1、20分鐘就上魚,漂相所體現出的是快速下沈。此時也要註意有一種漂相的虛假性,即魚漂常往上抽,釣2目可以送至4、5目,而在動態中提竿絕少中魚,相反當你忍一忍手,讓它完全送到位十拿九穩有魚。我想這也是這一時段鯽魚體能狀態不佳所造成的漂相,要改變送漂不中魚的現象,還可以釆用調高漂目的辦法,如調2目時釣至4、5目,這樣令釣組處於較鈍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