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技巧之涉水釣的技法   冬季分為初冬,冬至和暮冬。在西南地區乃至整個南方:只要是晴好天氣,二十幾度至三十度的溫度都很正常,陰天溫度也不會太低,因此在有著溫度這一環境優勢,涉水釣魚也就不奇怪了。由於末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寒冷時期,可利用晴天溫度比較高的時候,涉水釣魚,但由於此時水溫不易快速升高,涉水釣效果不明顯。

  自然水域的地形是錯綜復雜的,而水下更是深淺坑窪埂溝交錯,為涉水釣提供了客觀條件。一般能供人涉水釣的水庫,地勢多平緩,兩岸多有或高或低的梯形田地,有草籽植物,並滋生微小生物和昆蟲,而遇雨季時期,便全部淹沒,是魚類主要覓食活動的區域,也是魚類聚集的地方。但是,普通的手竿長度有限,很難越過淺灘達到較深水域尋覓到好的魚訊。要想釣有所獲,只有涉水釣。

  選擇釣點:基於冬季特殊性和低溫客觀條件,一些平緩地形和常被洪水淹沒的農田,就成了魚類的活動場所。即使在冬季好天氣的情況下,仍多有魚群活動。只要我們涉水走數米至十數米,比岸釣的深十至幾十厘米均可。做窩的誘餌以細散為主,如酒(藥)米,碎酒糟拌白米,糟食等;主釣草鯉魚時,則多投酒糟粒或小薯粒等。每窩用量控製在一二百克,後者控製在二三百克之間,用餌量宜少不宜多。

  選擇尚淹沒著的田坎。水庫邊上的田基本是梯形的,有的田塊則栽培早稻,留下的稻樁附著許多昆蟲和小動物,易招引魚來。做窩時,只要水深在四五十厘米以上,而且水色渾濁的地方,必然就會很快聚魚。2002年12月1日這天,我在黑善水庫釆用涉水釣法,坐在十幾厘米深的田埂上,釣前面約一米深的農田,一天中除了脫鉤十幾條鯉魚鯽魚外,釣得40條鯉魚鯽魚共13.5千克。

  涉水釣的技法———涉水釣不是人人都可以釣的,除了需要釣魚人本身的體力和具有與自然環境鬥爭的勇氣和激情外,還需要有一定的野釣技法。根據筆者涉水釣的實際體驗,總結出以下的要領,供釣友參考。

  ①因地因人而釣。不是所有的水庫湖泊都能施以涉水釣,如高峽平湖,就缺乏涉水的自然條件,再如四周是高坎,一下去就有二三米的深潭,也無法下水去釣……因此,我們不能盲目涉水,以免造成對人的危害。如果有意涉水釣,就要去有此條件的水域,並且最好是結伴同行,而有患有如心臟病、高血壓、旋暈癥等的釣友,即便是淺水處,也要堅決杜絕,以防不測。

  ②因時因氣象施釣。涉水釣最佳時期是初冬到冬至,這一個多月,溫度不會降得很大,而且晴天多,有日照,升溫快,魚類活動比較頻繁,特別是在幾十厘米至一二米的淺水區,每天魚都會隨溫度的升高而遊動。只要沒有太大的溫差和其它的人為因素,做窩必咬。從氣象上講,最佳的天氣是連續幾日晴天,最好能有一二級的微風將湖面蕩起的水波,早到水邊就會早有魚訊,全天咬鉤也屬正常。如果是晨霧迷漫的日子,除了能證明當日的陽光燦爛,溫度適宜外,水中魚的活動能力也特強。至於多雲天或陰而不冷的天時,涉水釣要耐心守候,也可能會有較好的魚情,咬鉤的時間會推遲到中午前後,如果傍晚較暖,魚也會有一陣咬鉤的高潮。而到了末冬,水冷得久了,效果不好,不過遇到幾天連晴,利用中午至三四點鐘的高溫期,也會出現好的魚情。至於久晴初冷的天氣,亦會在涉水釣中有魚咬鉤,而且咬鉤的魚個體較大。

  ③迊風下竿。冬釣要迊風,是被長期的實踐證明而行之有效的。甚至可以說,在各方面客觀條件相同和釣手釣技相似的時候,迊風釣的魚獲要比順風釣的高出三成至一倍或更多。因此,涉水必須釣迊風。需要提示的是,當迊風釣時,發現走標時,我們不要以為偏離窩子,而重新投竿,實踐證明,往往在風浪的作用下,使鉤餌形成活餌,促使魚類追逐而中鉤,如不好觀標,我們可把浮標調得高一些。

  ④適時去釣。涉水釣的魚情是與岸釣的魚情有差別的。因為涉水釣到的魚是平常用手竿在岸上釣不到的,也就不存在釣滑釣少的情況。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初冬高溫大風條件下),做窩半小時就會聚魚。即便因低溫魚入窩慢,也要把握在兩小時內去釣,如果不咬鉤,也需要補餌,以期後續上魚。因此,根據當天的溫度氣象來決定釣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⑤走留有度。涉水釣的窩點都是較新或全新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