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草塘釣鯽魚選窩  草塘釣鯽魚如何選窩?   草塘選窩既要註意深淺、風向、地形諸因素,釣者還要仔細觀察草情。首先,釣者來到塘邊之後,要總體觀察一下水草的稀密程度和分布情況。一般本著“稀釣稠,稠釣稀”的原則來選擇適釣水域,即如果一個塘口水草長得很稀,一般應選擇草較稠密的地方做完;反之,倘若塘中水草很密,則應找草稀的地方下鉤。如果場中既有大片的密草,也有草較稀疏的地方,那麽選擇釣點要根據塘口的水情、魚情以及當日的天氣情況來決定。比如塘口水色渾濁,宜釣稀草;水色清新,則直釣密草。塘口水深,可以釣稀草;水如很淺,則宜釣密草。陰雨天,可選擇稀草;大晴天,則宜釣密草。清晨或傍晚,應釣稀草;晌午頭,則直釣密草。有風浪時可選擇稀草;風平浪靜時則宜釣密草。塘中魚兒不驚,可選擇稀草;魚兒又驚又滑的話,最好選擇密草……以上所舉,都是單一因素下的選窩方法。實際垂釣活動中所遇到的往往是多種因素並存,有時還是相互矛盾的,那麽釣者就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塘口水渾,按說宜釣稀草,但如水很淺,而垂釣當日又是無風的晴天,那麽由於風平浪靜,光照強烈,魚兒不大敢到稀草水域活動,因此還是釣密草為宜。再比如,依然是上述條件:水潭、水淺、晴天,但是有風,水面上波光袱沈,那麽一切就改觀了,雖然陽光強烈,但由於波浪的折光作用,魚兒視覺所感受到的水上動態信息模糊不清,膽子比較大,敢於到近岸的稀草水域活動。另外風吹浪趕,水中溶氧充足,鯽魚又喜風好動,因此必然爭相從密草叢中鉆出,遊向有風有油又有食物的下風口處覓食。這時當然就是釣稀草了。

需要說明的是,世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垂釣也是如此。說是宜釣稀草,並不等於說密草中一條釣不著,只不過是說比較起來釣稀草成功的把握大一些,釣獲量高一些。其實如果釣者拿不準,或缺乏這方面的經驗,還是采取如下方法保險:在密草區和稀草區各打一組窩子,哪邊上魚釣哪邊。

此外,水草在塘中的分布往往顯示出各種形狀。如有的塘口水草長得稀稀拉拉,東一撮,西一簇;有的則長得密密實實,形成大片草蓋。有的塘口水草貼邊生長,形成一團草帶;有的則邊沿清水環繞,中間浮起一片草蓋……總之,情況各有不同,因此就不能統一地依據一條什麽原則來選窩,釣者只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提出下面幾點供釣友參考。

1.春季,尤其早春時節,不能選密草叢中的小孔洞做窩,因這時的水草剛剛萌發,根腳比較密實,孔洞沒有同外界的通路,魚幾進不去。洞內即使有魚,也不會多,三兩條一釣光,窩子就安靜下來了。釣者應選擇靠近中間亮水,或同深水區有通路相通的草膛做窩。一般說來,春季稀草較之密草更能聚魚。待進人夏季,草層下部懸空,形成草蓋,情況就反過來了。

2.深水塘、潤溝以及比較窄的河道中,水草往往貼邊生長,形成一道寬則三四米,窄則一二米的草帶。夏季清晨及陰雨天可選擇草帶邊沿的豁口做窩,鯽魚清晨喜沿著草帶遊動覓食,太陽一升起來,則鉆到中間深水裏去了。

3.一般塘堰,進水口處往往水淺而草密,出水口處則水深而草稀。選擇進水口處的草膛做窩,上鉤率較高,但小鯽魚居多;出水口處的稀草水域雖上鉤率不及進水口,但往往能釣到大魚。進水口如有水流,窩子不宜直接打在主流道上,而應打在主流側旁的草膛裏,有回流則更好。

4.有的塘口草長得疏密不勻,清晨應選擇近岸草較稀疏的水域下鉤,太陽升高後則找大片的草蓋,在草蓋迎風的一端,選擇缺口不大,且向草蓋中心深人,同時風浪能夠波及到的豁口做窩(見圖1)。之所以選擇草蓋迎風的一端,是因為迎風一端的草層下有微弱的回流,水中富氧,而豁口向中心深人則比較隱蔽。不能將窩子打在草蓋背風處,背風處雖水面平靜。利於觀漂,但不大上魚。選擇草蓋也有講究,在有風浪的情況下,應選擇處於下風口區,且前方沒有大片稠草阻擋風浪的草蓋。如果前方還有一片草或幾片草,那麽效果相對來說就差些(見圖2)。釣者在選窩時要仔細察看風向和草形。

5.水淺而又天天有人垂釣的草塘,不要選空當兒很大或釣者常釣的草膛做窩。空當兒大固然有利於下鉤,但由於不隱蔽,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