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海釣的釣靈和釣鈍
浮漂動幾目提竿謂之釣靈,下沈多目或黑漂提竿謂之釣鈍。而海釣的釣靈與釣鈍是以魚竿的表現來提竿的,魚竿只點頭未彎腰提竿謂之釣靈,魚竿彎腰提竿謂之釣鈍。兩者區分的標準一個是漂一個是竿,而“釣理”卻是互通的。
河釣的釣靈與釣鈍本人接觸少,也沒有發言權。而海釣則經過多年摸索,有那麽一點切身體會和經驗。下面,本人根據實戰經驗的積累,對海釣如何釣靈與釣鈍提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提升大家的海釣技巧。
海釣受到海域、季節、氣候、潮水等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以及魚種、餌料、拋竿的遠近和魚竿的硬度等等因素的影響,魚竿表現情況非常復雜。如何區分不同情況掌握提竿時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又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篇短文能說清楚的。有過海釣經歷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魚竿有一定彎度的情況下提竿是非常穩妥的,基本可以百發百中。而有時卻並非如此,反而在竿尖點頭時提竿有收獲。再有就是竿尖出現1~2次點頭後又出現一次幅度較大的點頭(還不等於彎腰),此時提竿也有比較好的效果。凡此種種,原因何在?
我們知道,河釣的釣靈與釣鈍是根據浮漂的“目”為判定依據,有量化標準,易於掌握。而海釣的釣靈與釣鈍是以竿尖的點頭與彎腰為依據,標準比較模糊,隨意性較大。
比如從架竿的角度來看,魚竿平放時的點頭與彎腰差別不大,釣靈與釣鈍就難於把握。另外,魚竿還有硬調和軟調之分,點頭和彎腰的幅度也有差別,硬調竿的點頭可能就是軟調竿的彎腰,這些都構成判斷上和操作上的困難。可以這麽說,海釣的釣靈與釣鈍的難度甚於河釣。
如何將這個點頭或彎腰的“度”把握到位,光有理論是行不通的,必須經過長期實踐,認真摸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方能從中找到一定的規律。當然,這種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此處有用在彼處則並不一定行得通;對某種魚可對號入座,對其他的魚就不能照搬照套了。
另外,在如何釣靈與釣鈍問題上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客觀因素如環境條件和魚的習性會經常發生變化,主觀上就要及時進行調整從而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說通俗一點就是不管何種情況,人是決定一切的。主觀因素發揮得好,完全能在復雜的情況下,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靈”“鈍”間運用自如。比如河釣中因為漂的緣故,想動竿誘魚很難,吃不吃在魚。海釣卻可通過移動、伸縮魚竿起到誘魚效果,主動性在人。
本文所提及的內容比較適合在福建沿海垂釣時參照。
一、海域
有的海域水深,有的海域水淺。在這種情況下,同一種類的魚可能吃食的動作相同,但反映到竿尖卻有差別。比如水淺處魚吃食竿尖抖動較為明顯,而水深的地方由於受到水的阻力影響,竿尖的抖動較為輕微。因此在做出提竿時機的判定時要對不同海域的不同情況有所了解再下手。實踐中我發現,水淺的海域大部分的魚也小,竿尖動作很漂亮,但常常是提起卻沒魚;而水深的海域有時並沒發現竿尖有動靜,等到提竿時才發現魚已吞鉤。由此我總結一點,就是水淺釣鈍水深釣靈應該是比較聰明的選擇。當然,也不能將此問題絕對化,還要結合魚大魚小,潮水的急緩以及使用的餌料等進行綜合考慮。
二、季節
1.春季。隨著氣候的轉暖,萬物復蘇,魚也漸漸轉為活躍。有從深海遊向淺海覓食的,也有回遊淺海產卵的,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它們都對食物的需求比較強烈。此時大部分魚吃食處於爭搶狀態,吃死口的比較多。如果你是新手,釣鈍是穩妥的辦法;若你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釣手,釣靈比釣鈍應有更大的釣獲量。因為釣靈大部分是掛嘴,摘鉤非常方便,可爭取不少時間。
進入春夏之交,大魚與當年生的小魚共存,且小魚偏多,很多情況下,竿尖點頭十分頻繁,時不時還來個漂亮的彎腰,感覺挺過癮。但往往是“看上去很美,提起來後悔”,白忙活的多。原因何在?這就是所謂“小魚鬧鉤”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比較好的辦法是調整釣組,換成大鉤大餌釣鈍,可有效把小魚拒之鉤外。當然,如果此法沒有得到預期效果,說明水底大部分是小魚,此時換成細線小鉤釣靈,應該有較好的效果。
2.夏季。撇開那些兇猛的吃死口的魚類不談,其他魚類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把握。根據常理,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魚覓食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吃食也猛,釣靈可以有比較大的收獲。
3.秋季。此時的魚類為了儲存能量過冬,吃食比較兇猛,一口悶的現象經常發生。
以往在這個時候釣獲的魚,大部分是吞鉤後竿尖並未有充分的反映,甚至有時是想收竿察看餌料情況才發現魚已被掛牢。此時垂釣要根據對象魚靈活把握,盡量集中精力觀察竿尖變化,在魚竿點頭並向彎腰過渡的一剎那提竿,往往就能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從這個角度來看,與釣靈與釣鈍似乎都不沾邊,權且解釋成釣“過渡”吧。
4.冬季。根據常識,魚在水溫較低的情況下遊動範圍不大且“金口難開”,即使張口也是微張,對食物的需求不是那麽迫切。正因為如此,冬天釣魚是考驗耐心和檢驗技術的時刻。好在福建沿海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四季溫差不是太明顯,冬天不像北方那麽極度嚴寒,魚不張口的程度要輕一些。但仍然要把握好四個方面:鉤子小一點,餌料小一點,餌料醒目一點,竿子勤動一點。鉤子小和餌料小是為了迎合魚不願張嘴的情況,餌料醒目一點是便於吸引魚的註意,而勤動竿子則是以動製靜挑逗並激發魚的吃食。做到上述四點,一般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最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任何氣候都有一般氣候與特殊氣候之分,且氣候的轉變也是漸進式的。春夏秋冬只是一種概念,反映的是一般情況。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也就是極端氣候時,就要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我們知道,動物對氣候的反映比人類敏感甚至超前,氣候的變化對魚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些極端氣候包括雷雨來臨之前氣壓低、三伏天的炎熱酷暑、秋季常刮的5~6級以上大風、冬季的嚴寒導致水溫在5~6攝氏度等,魚的生活規律和吃食習慣也會隨之出現較大改變。
比如夏季三伏天,由於天氣炎熱,魚也顯得煩躁不安,大部分魚類遊向深海“避暑”,未避暑的魚大都白天比較“沈悶”不喜動彈,只有清晨和傍晚相對涼爽的時候出來覓食。
三九嚴寒時的魚要麽懶得遊動,要麽拒絕張口吃食。其他如氣壓低以及大風天等氣候都很難有魚咬鉤。極端氣候下的垂釣,對垂釣人的挑戰性極大,一方面要忍受惡劣天氣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忍受長時間魚不咬鉤的煩惱。很多情況下是勞命傷財得不償失,即使有收獲也是微乎其微,且技術因素偏小運氣成分偏大。所以總體來說,垂釣時盡量回避這樣的氣候是明智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富有挑戰精神的人,那麽在惡劣氣候下垂釣,要盡量做到以下兩個方面:1.避“氣”鋒芒。盡量避開惡劣氣候的鋒芒,找準最佳垂釣時間下手。
如雷雨後、炎熱季節的清晨和傍晚、冬季有暖陽的時間等等。2.魚懶人勤。在惡劣氣候下魚不喜動彈,但人卻不能閑著,應多提動竿子進行誘魚,而且精力要集中,一旦有動靜就要提竿,釣靈效果更好一些。
三、潮水
1.大潮時分、水流的瓶頸地帶以及有環流的海域非常容易產生急流,而魚在水流急的情況下連“站”都“站“不穩就別說吃食了。此時魚吃食好比足球守門員對著來球使出渾身力氣那麽奮力一撲,會一口死命咬住獵物,生怕它溜走。而此時由於水流較急,魚咬鉤時竿尖的反應十分微弱,發現竿尖微動,說明魚已經將餌料吞入口中,此時要釣靈,見竿尖點頭即提竿,否則等到它感覺到餌料裏的異物時會立即吐鉤,機會也隨之溜走。我有過多次急流垂釣經驗,對此有切身體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