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我所有的經驗得出的黃海和渤海釣黑頭的方法  黑鲪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黃海和渤海。魚體近似紡錘形,側扁、頭大,嘴大、眼大,鰓骨蓋邊緣有硬鋸齒狀,臀部有硬棘,背鰭鰭棘尖硬,體背呈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體表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在大連地區,黑鲪又被叫做黑魚。它屬於近海肉食性魚類,生性兇猛,以活餌為食,多在潮水渾濁時和夜間活動,不成大群,不做遠距離洄遊,只隨溫度的變化做深淺移動。

  冬春季節水溫低,黑鲪多躲到深水區冬眠,不進食或較少進食。到了5月中旬左右,由於岸邊水溫回升,微生物大量繁殖,小魚小蝦日益增多,黑鲪也成群結隊由深向淺、由遠及近地到岸邊覓食。此時的黑鲪多棲息於近岸海底的礁群、防浪提下的水泥砣等處的礁縫和洞穴中。

  從此時開始直到6月中下旬,都是垂釣黑鲪的好季節。7月之後,天氣漸漸炎熱起來,特別是三伏天和初秋,岸邊水溫高,光線強烈,黑鲪又開始向深水區遊動,直到9月末,岸釣黑鲪的效果一般都不會太好。

  10月~11月下旬是黑鲪的洄遊期。這期間,黑鲪為儲備越冬的能量而拼命獵食,因此個體肥大,一般都在150克左右,大的可達1.5千克。喜釣黑鲪的釣手絕不會輕易放過這樣的佳期。特別在霜降前後,無論是岸釣、磯釣、灘釣,只要方法得當,都是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據統計,大連地區2000年11月份,在岸上夜釣黑鲪的平均魚獲在2千克左右。而在11月下旬,北方的第一場降溫天氣過後,黑鲪便又立即在岸邊消失了蹤影。

  黑鲪是北方釣友主釣的對象魚之一,但由於垂釣時間和技法不同,每個人的釣獲量也有著明顯的差異。筆者經過多年的晝釣與夜釣、守釣與動釣的比較,認為岸釣黑鲪“夜優於晝,動強於守”。

  黑鲪喜歡在黑暗環境中伺機獵食,所以垂釣時間宜選在每日的太陽落山之後到次日的拂曉之前,即所謂的“釣時選暗”。黑鲪對死餌極少問津,見到活餌則會不分青紅皂白地上去就是一口。因此,垂釣黑鲪時要讓釣餌動起來才能達到誘魚上鉤的目的,即所謂的“釣法選動”。

  礁石群、礫石區、疆質海草茂盛區、人工防浪堤壩下、養殖船航道等處是岸釣黑鲪的好釣點。釣餌有各種小魚(如泥鰍、高粱葉子)、六線魚肉、紫根子魚肉、魷魚肉、海蝦、海蟑螂、新鮮軟豬皮等。

  常言道:“釣法用得妙,魚兒才上套。”“暗動”釣黑鲪應根據垂釣的客觀環境而采用相應的釣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獲得最佳效果。

  一、 淺——浮拖

  淺是指高潮時水深不超過4米的淺灘,退潮時海底地貌盡收眼底。礁石群和礫石區是淺灘的最佳釣點。為了不影響工作,我平時都把釣時選擇在每日24點之前滿潮的夜晚,即農歷十二至十九、廿七至初四,主要釣“六三”潮,即潮漲六分開始至潮落三分時為止,尤以滿潮前的三四小時最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