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釣魚的五釣五不釣法則 中國釣魚人網
垂釣綠春灣,春深杏花亂。潭深疑水淺,荷動知魚散。”這是唐代詩人儲光羲《釣魚》中的句子,他把春天野外釣魚的景色描繪得十分動人。
立春後,萬物復蘇,魚兒從嚴冬的潛伏中復蘇,加之要產卵、蓄卵,需要充分的營養,就得大量進食。此時魚兒成群遊弋,格外好釣。只要掌握了春天魚兒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加之垂釣得法,往往能獲魚兒滿簍。概括起來:就是春釣五釣五不釣。
“釣灘不釣深”。沈靜一冬的魚兒,隨著春天的到來,紛紛離開水較深、水溫相對穩定的越冬窩點,遊至水溫氣溫相對較高,同時蘇醒過來的水草、蟲類也較多,這便給魚兒提供了天然的美味佳肴。故在淺灘、岸邊施釣,往往比深水區獲魚多。但釣淺灘、岸邊時,還得註意一日之中釣點的變化,即早上和傍晚略釣深一些,時近中午宜釣淺一些,此變化乃釣諺“一日三遷”之說。
“釣草不釣光”。釣諺說:“釣魚不釣草,多半是白跑。”草者,即水草也。在魚類中大都是愛草的習性,尤以鯽魚更愛水草。因水草的嫩芽、嫩葉及其聚集的浮遊生物是魚兒的主要食物。魚兒產卵也需要水草等物粘附,水草成了魚兒育女的天然“產床”。還因魚兒膽小怕驚擾,水草可供魚兒躲藏。所以魚兒和水草結下了不解之緣。故選釣點時,若選擇在草縫(水草之間的空隙),效果甚佳;選在水草旁,也比較理想。倘若一條河中水草極少,哪怕只有一簇水草、幾根枯柴也是好的。釣點就定在這個地方,也比光水區獲魚多。
“釣活不釣靜”。活者,流動的水域也。活水溶解的氧氣多,水中的魚兒較活躍,食欲旺盛,遊魚戲水多出現在這一水區。當魚兒不斷地活動,自身消耗的能量必然會增加,覓食、聳食的現象也會增多。故在活水區施釣,往往比釣靜水域獲魚多。
“釣葷不釣素”。葷者,肉食也。初春,中國釣魚人網 浮遊生物、線蟲、小泥蟲等開始活動,它們成了魚類第一批美味佳肴。緊接著,蝦、蛙以及各種小泥蟲、線蟲等繁殖起來時,魚類的素食食物,大都還沒有生長出來。所以一般雜食性魚類,春天都錄覓葷食為主要食物。因此春釣,釣餌以線蟲、蚯蚓、青蟲、蛆等葷食做釣餌,正投其所需,葷餌往往比素餌可。
“釣提不釣死”。提者,隨時提動餌鉤也。早春,水溫較低,魚兒的遊動速度和攝食能力還低,宜手提魚竿不停地上下提拉,把餌鉤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使“死餌”變“活餌”,誘魚上鉤。不宜久不提動餌鉤,使釣餌成了“死餌”,無魚問津。仲春、暮春,水溫升高,魚覓食活躍,釣法應靈活運用,在一處釣起了魚就應在那裏堅持釣,若在一處較長時間內浮漂無反應,就應當機立斷,另辟新釣點,否則可能會一無所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