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法在野釣中的作用。真正能把臺釣運用在野釣中並獲佳績,是野釣手尊重“懸墜底釣”的科學性。並在施釣中始終如一地貫徹運用厚實的野釣技法,使之傳統與現代融匯貫通,從而實現了臺釣法與天然水域的完美結合。臺釣法是野釣中的樞紐技術所在,是獲魚多或少的核心。對於什麽是野釣中臺釣法的核心技巧,卻不是“眾口一詞”,而是“眾說紛紜”。

  筆者以為,臺釣法在野釣中的作用,僅僅是潛心引用釣魚人把臺釣法的“懸墜底釣”的釣法轉移到以往傳統立漂臥鉤釣法上的一個簡樸過程,沒有什麽秘密可言,更無需“絞盡腦汁”去設計、調試那支“輕若鴻毛”的漂子,讓那些調X釣X聖經般箴語攪得人倒忘了野釣的本質與真實。實在,從筆者以及眾多釣友的經驗實踐看,真正能把臺釣運用在野釣中並屢獲佳績的結果,是野釣手們尊重“懸墜底釣”的科學性,並在施釣中始終如一地貫徹運用了厚實的野釣技法,使之傳統與現代融匯貫通,從而實現了臺釣法與天然水域的完美結合。

  一、釣具  要談釣魚,就離不開竿、線、鉤、墜、漂這五大物。池塘釣鯽要求了這五物的輕便靈巧硬短,而把這套方寸天地中的尤物照搬到蕩蕩野水間,是不切實際的。這首先是垂釣環境的不同,一個水平如鏡,一個波閃浪湧;其次是魚情的差異,一個是人為放養供釣,似可伸手捉之,一個是水闊魚稀,如同“大海撈針”……因此我們只可搬來臺釣中的“懸墜底釣”一法,其余諸如被說成“臺釣的至高無尚的調漂術”等等技術千萬莫盲目引入(一旦引入也是自我煩惱)。而那“五物”盡可沿用傳統釣的物件,不外在施釣時可因對象魚的不同或偏粗牢一些或偏細小一點。

  詳細地講,以野鯽為主釣對象,竿可用4.5-7.2米的輕型碳皮竿(價廉物美可合用於城鄉釣魚人),線可在0.165-0.3mm之間(口線細點、主線粗點),鉤子選伊勢尼4-8號,墜子可用保險絲繞製,漂子以一般木芯漂3-5號為宜,墜漂調試以底鉤空鉤背觸底為準,漂子的目數有兩種調法:浪弱或無浪時,調平水釣1-2目;第二種有浪時調平水釣3-5目或更多目數。實在,野釣的復雜水底毫不是你想調多少就調多少,要以我們的釣法適應環境水勢,而不能停留在理論上為調漂而化盡心血。野釣不是球臺。

  上面的這套組合,相對傳統釣是較靈活的了,也能對付偶然撞上的三五斤大魚。它與傳統釣組的惟一不同點就是鉤餌一個一浮一觸底、一個平臥於泥地,而魚咬鉤時一個反應靈敏、一個較為癡鈍,也因此帶來釣獲量的差異,這就是野釣中的臺釣與野釣中的傳統釣的分水嶺。然而這靜態的理論結果的兌現必需依托我們純熟的野釣技術的施展,也就是說把我們平時傳統釣的那一套拿出來,何愁你不變一法而獲全新。

  二、技法核心 依筆者之見,野釣中的臺釣技法核心有如下幾點:一是選點,二是做窩,三是用餌,四是適時入釣,五是看漂提竿,六是遛魚。筆者把它稱之為野戰綜合技能。現分述之。

  選點——究竟釣組與傳統釣有些差異,在選點上我們要以之相適應。

  一選岸邊較為平整的地方,有高臺或埂坎更好支竿架;

  二選水底相對幹凈和平緩的水域,水深在1-5米均可;

  三選擇田(地)被沈沒的地段,以釣二至四臺的水域為最佳,既平整又能藏魚;

  四選無草和障礙物的淺灘,特別是雨季剛漲水淹過的1米左右的水面,可涉水持竿站立而釣,來魚也最快;

  五選大壩深水處(3-5米),以守釣的方式,做大窩連釣數天。

  做窩——池塘臺釣撒餌做窩會見笑於人,而野水臺釣你若用粉餌亦釣亦誘,也是傻帽一個。野水臺釣必需先往釣點撒下誘餌,待魚循味進窩方可下竿。在雲南地區,湖庫做窩的誘餌一般都是玉米酒糟、大米、玉米面、麥夫皮等糧食餌,結合臺釣主攻野鯽,要以細、散、香、色的餌做窩,酒糟粒可與大米拌和揉成團投撒,大米可拌香精、白酒等味劑直接投窩,也可把白大米直投窩中,以色誘魚,粉狀餌與酒糟相和成粘團入窩。另外亦可投入大米飯團,窩子發得更快,但易招小雜魚搶食。臺釣因為附屬器具較傳統釣多,選窩時在相鄰的地段選2-3個較好,采取循環釣的辦法,以進步窩餌的效率和上魚率。留意撒窩時以集中在漂子附近一市尺內為好,寧肯撒近一點還可拖漂就餌,不可撒遠,釣餌夠不到讓魚白吃誘餌。

  用餌——池釣鯽魚以粉餌取勝,野釣則以固形餌見長。筆者曾幾回試用商品餌的粉狀釣餌以搓團掛鉤,上魚率非常低(除非已誘來大批魚入窩)。其原因就在於魚少吃餌,等待過程時間長,粉餌不耐泡,自行脫鉤,變成空鉤等。臺釣的雙鉤掛餌一般無嚴格的區分,我們常用的餌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酒糟餌,為求鯽魚咬鉤勤些,一粒酒糟作二—四份用,以掛在鉤尖不脫落為準,越小越能進步咬鉤率,餌要求色白、柔軟、不發硬,味道有些酸香,下水後如無魚可泡幾十分鐘不脫;

  二種是大米飯,要求軟而不稀,不發硬,如小鯽多時可一粒米飯作兩半用,此餌還可醮豆粉、商品餌粉、麝香液等香料入水,以增加誘魚力;第三種是蚯蚓,以大平2號細紅蚯蚓為上品,窩中魚多時可掛半截入水,魚少時可整條掛鉤入水。

  另外商品餌的使用也可搭配試鉤,但必需反復搓揉,至少入水後10分鐘不散,方適應野釣。

  適時入釣——不要像池塘臺釣一樣,一上來就引上餌抖把竿放進去入釣,我們撒餌做窩後要留有30-60分鐘的空閑時間,一是自己可與釣友交流、或休息一會,放松下精神;二是讓窩中魚兒靜心轉遊覓食,讓它們放松警惕。筆者入釣的時間一般把握在:春季60分鐘左右,夏秋20-60分鐘,冬季60-120分鐘,能適時和下竿釣魚,只要窩中傳來魚訊,常可漂立穩就咬鉤,有的在半水就拖漂了。如下竿一二十分鐘(以釣鯽魚為主)無魚咬,要走不要守,幾個窩輪釣,即便有魚咬,假如魚訊很稀,那我們也要堅決的續窩再另釣之。

  看漂提竿——野釣中的臺釣看漂也比較簡樸,

  一則天然水域魚稀,魚訊頻繁度較小,間隙中觀漂比較集中;

  二則野魚咬鉤較池魚勁猛,漂子反應較大;

  三則鯽魚咬鉤的特點或悶或抽,較為凸起。只要漂子正往上升起,提竿上魚率很高;見漂子往下悶並且已見不到頂子,揚竿必中魚,無論哪種漂訊,都要在漂子的動態中提竿方有上魚的掌握,對於一些滑魚只點動漂子,也要捕獲漂的連續點動(二三下)快捷起竿,較有掌握。臺釣鯽魚的起竿力度宜輕不宜重,竿長加上重力揚竿,極易豁口脫魚,鯽魚唇嫩輕提即可鉤穩。

  遛魚——這裏所說的遛魚指上鉤後的鯽魚到上岸入護的過程。一是一旦中鉤,輕揚竿把水底魚牽出窩中,然後讓它在左右的半水中跑二圈;二是把跑累的魚牽至岸邊淺水再讓它回頭竄兩下,即可見半斜身於水面;三是把魚拖至釣位前的岸邊一手揚起竿子(不要擱於地上)略張竿線,一手去抓魚擒住魚頭至前胸部位即可成功,一般野釣用抄網的機會很少(帶去的也未幾)。

  如岸邊平坦與水相連,亦可上魚後直接拖魚上岸棄竿按魚也是一樂。臺釣上大魚時,主要是把住竿子不被拉直,做到魚動人靜,魚不動人動,與魚較力至疲方可下網抄之。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