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中華倒刺鲃的方法   中華倒刺鲃(bardoes[spindardus]sinensisc[bieeker])俗稱洋筒根、淺草魚。體長而側扁,頭稍尖。眼居頭部中前,側上位;眼間頭背弧形。吻端圓鈍,吻長較眼頭顯著為短。口下位,口裂形弧形,觸須兩對,吻須長度等於或大於眼徑。頜須又較吻須粗長。鱗片較大,側線明顯,粘液豐富如河鯰。背部灰白,各鰭為灰黑色是為特征明顯。喜潔凈流水,故無法養殖,食性較雜,葷素兼顧,其肉質特別鮮美,尤以其鱗為最,是眾多野釣愛好者垂青的魚種之一。

  一、選口位

  釣中華倒刺鲃,釣位是關鍵。因為中華倒刺鲃最喜歡潔凈的流水,從不到靜水或死水中遊戈,又是底層魚種之一。水越急,魚越多。尤其大壩的閘口之下,當洶湧的大水飛流而下,選擇在靜水與急水的旋渦中垂釣,必有收獲。或者主河道在峭壁的一側,突出的巖石邊就是它藏身和覓食的地方,在這裏下竿候魚便有十之八九的把握。垂釣中華倒刺鲃竿要硬、線要粗(0.35-0.4毫米),因為生活在激流中的魚類力大無窮是它們的天性,稍有不慎便會有竿折線斷魚跑的事故。筆者曾釣起過三公斤的中華倒刺鲃,在中魚的瞬間先是竿尖疾抖,然後一壓,竿便離插而去,緊接著前方的釣位上那中華倒刺鲃便躍出水面一米多高,幸虧眼快手疾,竿好線優,拽力適中才將它製服。

  二、釣組的配料和餌料的製作

  如果說垂釣中華倒刺鲃釣位是關鍵,那麽餌料便是決定性因素。一般情況下,手竿因無法承受它瞬間的沖擊力而棄之不用。所以釣中華倒刺鲃的最佳選擇是用2.7———3.6米的海竿,且質地較好。線要紮實,輪要上乘,並將拽力調至1.5公斤左右為佳。如用活餌(蚯蚓、泥鰍)垂釣用三枚串鉤采用墜上鉤的形式,墜在100—120克之間,這樣才不會被流水沖走,如用炸彈鉤垂釣,墜也應在80—100克左右,這樣餌料才不會被移動。製作炸彈鉤餌料一是要粘度;二是要有植物的原香味,並以在流水中保持二小時為標準。筆者通過長期的時間證明:將二份新鮮玉米粉加水適量蒸熟冷卻後,拌兩份新鮮油糠,再加上一袋釣魚王公司生產的中華1號鯽,即拌即釣,效果極佳。筆者在2002年2月22日冒著嚴寒在冷水灘區宋家洲電站上遊用一根海竿僅2小時便釣上3條共13斤中華倒刺鲃,其中最大的6斤。弄得那些釣友都急紅了眼,紛紛拿出放置已久的釣竿前來湊熱鬧。

  三、中鉤起魚

  中華倒刺鲃吃鉤兇猛,必須眼疾手快,尤其是用串鉤垂釣稍慢點不是蚯蚓沒了,就是鰍魚斷了,連魚也跑了。也許是它的智商較高,先試後嘗再咬的緣故,所以只要發現竿尖猛點三下,便立即提竿,必然中魚。即使是炸彈鉤也應這樣。兇悍的個性練就了它逃竄的本領,在筆者已獲的淡水魚類中,它是最猛也是脫鉤率最高的。它不像青魚有老牛拉破車,更不像鯰魚拼死往雜草或巖洞裏鉆。中華倒刺鲃逃遁的方法沒有規律,橫沖直撞,上下亂跳,且力量極大,但它也有一個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爆發力大、耐久性差,只要5分鐘穩住它,後5分鐘它就沒力氣了,等遛到離岸10米的時候,便會想死豬一樣浮在水面上不動了。這時你用抄網輕輕抄起放入魚護,鎖緊即可。但不能用手抓:一是他粘液豐富、太滑,手很難抓牢;二是用手抓魚必然受驚,它翻身一滾就會前功盡失。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