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中珍品中華鱘 中國的珍貴魚類


2011-09-21 22:58:54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中国钓鱼人网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 Green sturgeon 。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IUCN(1996)EN . CITES(1997)附錄Ⅱ。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現在世界上的鱘魚類共有25種,它們集中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有9種:黑龍江有鰉和施氏鱘,圖門江有庫頁島鱘,新疆額爾齊斯河有小體鱘和西伯利亞鱘,伊犁河有裸體鱘,而達氏鱘和白鱘定居在長江淡水中,中華鱘為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近代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目前黃河、錢塘江均已絕跡,閩江口偶爾可見,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的現存量較大。國外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記載。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 Green sturgeon  中華鱘的形狀奇特,與一般魚類差異很大。體梭形,頭大呈長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幼魚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體側及腹側各2行,體側骨板數為24-37塊,背鰭位置很後,背鰭條54-66。尾巴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裏面有7-8個漏鬥狀的螺旋瓣。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這些特征都表明鱘魚類屬於低等的硬骨魚類。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遊。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裏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裏,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遊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幾天不動。據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魚就往上遊;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中華鱘在長江裏要溯遊三千多公裏,到達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600公裏的江段裏繁殖。生殖季節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鱘魚卵受精後被江水沖散並粘附在江底的石頭上,一星期後孵出幼苗。幼魚隨江水漂遊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達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發育,待長大後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後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鱘魚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華鱘的懷卵量為30-130萬粒,但產出的卵有90%以上被銅魚、黃顙魚等魚類吃掉,能夠活下來的那一點點都是掉在石頭縫裏的。不過小中華鱘生命力很強,一旦孵出小魚苗,就會趕緊往水面上漂,然後遊到水很淺的地方,似乎知道產卵有危險,能夠長大成熟再回來繁殖的個體只占出生總數的2-3%。

  中華鱘為肉食性魚類,在長江中、上遊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已處於易危狀況。同時,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

(原标题:魚中珍品中華鱘 中國的珍貴魚類 )


相关热词搜索:珍品 中華鱘 中國

上一篇垂钓宝典:寄生鰻――日本七鰓鰻
下一篇垂钓宝典:小臘子――達氏鱘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