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采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采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裏江段變成只有7公裏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麽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麽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製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6.42-20.41%,脂肪為3.05-4.32%;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10.31-16.26%,脂肪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4.90-29.70%,脂肪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測定的17種常見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因酸水解被破壞的色氨基酸外,尚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半必需的氨基酸2種(精氨酸及組氨酸,均為嬰兒必需);非必需的氨基酸8種(丙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絲氨酸、酩氨酸)。在肌肉中高含量的氨基酸有谷氨酸、天冬氨酸、賴氨酸、亮氨酸;低含量的氨基酸有組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其余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排列各有異同。雌性個體肌肉含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含量的48.54%,卵粒占48.80%;雄性肌肉占49.105。由於其氨基酸含量高,故肉味鮮美,卵質亦佳,營養豐富。中華鱘的肌肉、卵粒、魚鰭等的食用價值以及鰾的藥用價值,均與鰉魚和鱘魚類相同。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長吻鮠)和甲(中華鱘)列為四大名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