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鯉-湟魚,也叫無鱗魚


2011-10-19 12:45:49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中国钓鱼人网

青海湖裸鯉俗名湟魚,也叫無鱗魚,英文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學名普氏裸鯉。屬鯉科裂腹魚亞科裸鯉屬。 體長,稍側扁,頭錐形,吻鈍圓,口裂大,亞下位,呈馬蹄形。上頜略微突出,下頜前緣無銳利角質。下唇細狹不發達,分為左右兩葉;唇後溝中斷,相隔甚遠;無須。體裸露,胸鰭基部上方、側線之下有3-4行不規則的鱗片;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列發達的大鱗,向前達到腹鰭基部,自腹鰭至胸鰭中線偶具退化鱗的痕跡。側線平直,側線鱗前端退化成皮褶狀,後段更不明顯。背鰭具發達而後緣帶有鋸齒的硬刺。體背部黃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淺黃色或灰白色,體側有大型不規則的塊狀暗斑;各鰭均帶淺紅色。生殖期間雄性個體的吻部和臀鰭、尾鰭以及體後部均有白色顆粒狀的珠星。

  青海湖裸鯉為冷水性魚類。喜歡生活在淺水中,也常見於灘邊洄水區或大石堆間流水較緩的地方,入冬則潛居於深潭、巖石縫中。適應性強,對生活條件並沒有嚴格的要求,較小的水塘和較淺的湖邊都能生活,在鹹淡水裏也可生活。幼魚孵出後,即成群遊泳,多集群於河口淺水地區。幼魚階段以動物性餌料為主食;成魚雜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動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對象為矽藻、橈足類、枝角類、輪蟲類、端足類、水生昆蟲、搖蚊幼蟲等,甚至其幼魚及條鰍也為之吞食。由於青海湖地處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溫低,食料生物貧乏和生長期短,故此魚生長緩慢,除第一年生長達3.5厘米外,一生中的體長生長無明顯的階段,4齡以下體重增長較快,體重250克者平均為8-9齡,500克者約為10齡;一般能長到50-60厘米,重約5公斤,25齡;最大個體長可達95厘米,重約6.5公斤。群體中雄魚多於雌魚,繁殖力較低,懷卵量平均為16242粒。有明顯的生殖洄遊,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進入河中繁殖。產卵場所一般在流速緩慢,底質為石礫、卵石或細紗,水深在0.1-1.1米清澈見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節內,當水溫低於6℃或超過17.5℃時,便無繁殖活動。產卵旺季為5月中至6月中;產卵活動是晝夜進行,以23時至次日3時為最旺盛;卵產於聚卵窩內,卵沈性,微粘。

  湟魚屬中型魚類,每尾約一斤左右,較大的五至六斤,最大的可達十多斤,肉質肥嫩,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都很高,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魚體含脂肪百分之十點二三,含蛋白質百分之十八點五八,屬上等魚類。它同泰山的赤鱗魚、富春江的鰣魚、洱海的弓魚和油魚,並稱我國五大名魚。  湟魚原產於黃河流域,所以酷似黃河鯉魚。它的祖先是有鱗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幾乎全身裸露的魚類。青海湖盛產惶魚的記載,最早見於公元1746年的《西寧府新誌》。1938年,孫健初記述青海湖地區地質時寫道:“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湟源一帶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獲,幹之以待出售。”每年3月下旬,湖面的堅冰剛剛消融,幾乎清一色的湟魚,就開始成群結隊地遊向與青海湖連通的淡水河。它們溯河而上,排卵受精,繁衍後代。6月正是產卵盛季,在湖西北的布哈河口附近,密集的湟魚,大都1尺左右長,爭著進入河道,堵塞在那裏,真是多到“牦牛喝水踩死魚青海湖裸鯉俗名湟魚,也叫無鱗魚,英文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的程度。魚兒相互追逐,通過淺灘時,背鰭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競發。捕魚季節,一網最多可拉到5萬斤,最高年產達到2.3萬多噸。由於對高寒地帶的湖水有良好的適應性,且耐鹽堿,近年來已成為我國向氣候寒冷、高鹽堿性的湖泊及養魚池引種馴化的主要魚種,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引種馴化魚類。

  青海湖為青海湖裸鯉的主要分布區,占青海湖魚類全部資源量的95%以上。青海湖裸鯉在克魯克湖和托素湖中也有分布,但在尕海湖中不能生存


(原标题:青海湖裸鯉-湟魚,也叫無鱗魚)


相关热词搜索:青海湖

上一篇垂钓宝典:刀鱭又名刀魚
下一篇垂钓宝典:我國名貴魚類之一-鰣魚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