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鰣 魚
科屬: 鯡科
英 文 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形態特征: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產地: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遊鎮江、南京產量較多。
產季: 產季為4~5月份;蕪湖、安慶等地水域產季為5~6月份;鄱陽湖產季為6月份。
經濟營養價值: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