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俗稱老鱉,又名團魚。爬行速度比較緩慢。可以說實質上它不是魚,而是一種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相信大家都有見過它啦,也知道其味道鮮美,營養又非常豐富,因為它還能輔助治療某些疾病,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所以它很受到大家的青睞。它的價格也不是很便宜,不過比起吃它,還不如我們自己親自去捕捉它,你會感到有無窮的樂趣。經過我本人的經驗與思考,下面我就來說說我,誘捕甲魚的絕技和秘訣七大招:
一、陷阱法:用廢舊缸或罐、壇之類的容器,有裂紋或漏水小洞都沒有關系,選擇有甲魚出沒的水域,在臨近岸邊1米左右的淺灘區,挖一個大小適當的坑,把容器放進後,用泥沙沿容器外壁填復,使容器口與淺灘地面一樣平。用2根竹片或小於5厘米寬的2塊木板,綁成十字架狀,平放在缸或壇口上,在容器的外側用石頭或泥沙把十字架固定住。在十字架的交叉點拴上誘餌(如拌有茴香、冰片、香油的豬肝;也可用浸掛網的下腳料用紗布包好掛上;還可用殺雞的鮮血與麥麩攪拌後,用紗布包好拴在十字架的中心部),甲魚聞味而來,沿竹片或木板而上,就會掉入四壁光滑的缸或壇中,成為“甕中之鱉”。如陷阱設在秘密處,無人察覺,可常年不動,每隔3~5天換一次誘餌,同時把掉入陷阱的甲魚撈回來。用此法捕獲的甲魚,質量是最好的。但到第二年,需把淤泥從容器中清除掉。從深秋到第二年開春前的冬眠期,除了鋼叉法尚可捕到之外,是捕不到甲魚的,因此不須頻繁換餌。
二、鋼叉法:用鋼條製成上粗下細帶銳尖、有倒刺的叉子,用鐵片揻成筒,裝上竹或木柄,就是適用的叉具。還可根據需要,在鑲柄的鐵管下,焊上一橫條圓鋼,再焊上一齒或多齒的叉子,隨季節的變化而選用不同的叉子。從寒冬到來年開春是甲魚的冬眠期,此時叉甲魚,如淺水區,可穿上水褲用2~3齒叉較適宜。如乘小船在水深不超過2米的水域,可用2齒叉,既用叉撐船,又操作輕便。春、秋二季在甲魚出沒的水域,無論是穿水褲還是乘舟,都要認真而仔細地逐處叉到。其要訣是:硬是石頭,軟是泥沙,不軟不硬就是它。當叉入甲魚蓋時,會發出輕微的空響聲,又有刺入硬物後的失重手感。因為叉上有倒刺,無論刺入甲魚的何部,都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提起。當提叉受阻時,絕大多數是刺中甲魚。有時在農村附近的水域,偶爾能叉到一只膠鞋,極像叉到甲魚的手感。如無叉甲魚的實踐,不妨把一只破舊膠鞋放到水中的泥沙底試叉一下,借以體會叉到甲魚的手感。當叉到甲魚後,應扭轉一下再提叉。一是易提出水,二是叉到裙邊處不易脫叉。摘叉時,用左手的拇、食二指扣住後肢根部的“鱉窩”才能摘下,且能防止被咬傷手。取叉後甲魚傷勢都較重,除了叉入裙部的外,其他很快就會死亡。故應盡早處理,處理得越早,質量相對較好。
夏季是甲魚十分活躍的時期,當它沿著有腐殖質土層爬行覓食的時候,能冒出一串氣泡,爬行速度比較緩慢。這時最好使用多齒叉——6~10齒的雙排叉獵取。瞄準氣泡的前進方向,用排齒叉猛搗一下,一般會十叉九準。水溫在20℃左右時,甲魚到岸邊離水15米左右的沙灘處產卵,如果能見到有爬行的爪子印,或像鼠糞樣的排泄物,即可在15米左右範圍內找到它,特別是對有草叢的沙灘處要細查。在它見到人或聽到腳步聲而入水又來不及的情況下,往往會跑到草叢中藏身。此刻,要手持單齒叉,發現後即對準其裙邊刺入。這樣叉捕的甲魚質量好,易養活或遠運。如果一時找不見甲魚,漁者可暫時隱蔽一下,只要沙灘有卵窩,它一定會爬上岸來,因為甲魚有“守卵”的特性。
三、誘甲魚自動上岸法:取新鮮雞血與麥麩攪拌,或把上述浸網的下腳料,或把豬肝絞碎摻點茴香粉、冰片、香油,選其中一種的一部分投撒在有甲魚的水域沿岸,從水中投撒,並不間斷地撒向岸上,達約1平方米的地段(應把此誘餌撒在上風頭或河流的上遊區),然後,在距誘餌2~3米處隱蔽好,約20~30分鐘,貪食的甲魚就會從水中沿著誘餌指引的方向爬上岸來,有時會成群結隊上岸“會餐”。時機成熟後,就應迅速把旋網扣上去,一網可打數只。甩網技巧要求較高,能把網全部展開,並扣準甲魚的集中點,才能取得豐收。
初次設誘餌區捕獲量大,隨著捕獵次數的增加,上岸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