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學研究和垂釣實踐證明,魚類喜歡在溫度適宜、溶氧充足,水位穩定、食物較多,以及有適量水草和弱光的環境下生活。但是江、河、湖、水庫等自然水域中,由於受氣候變化,降水量多少和農田灌溉用水諸因素的製約,水位經常漲落,對魚類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湖庫儲水不足,導致在農作物灌溉用水期間,使水量銳減。在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釣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深水已變成淺水,出水口已經斷流,涵洞和橋墩已經見底或水淺留不住魚,魚類會因水位下降,改變原來的魚窩(棲息地),魚道(回遊路線),恐懼感使魚兒紛紛向深水區轉移,給垂釣增加了難度。cnfisher.com

    面對著水位大幅度下降的實際情況,釣魚人怎麽辦,我和身邊的幾位老釣友的做法是:精心編解“三字經”多點出擊人找魚。

    一、釣新灣  勝淺灘

    這裏說的新灣,是指水位下降後原來沒入水中的高坎部分成為陸地,出現了水岸線和水流彎曲的地方,成為魚兒新的棲息地和回遊線路。由於水位下降多在春灌以後,此時春釣灘已接近尾聲,而夏釣潭還為時尚早,釣2~3米深的水庫正符合魚類的趨溫、覓食去向,上魚率勝過淺灘和深潭。

    二、釣樹叢  魚集中

    形成水中樹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利用山谷築壩形成的高山水口,原有的樹木,莊稼茬和斷垣殘壁未進行清除;(2)人們砍伐山坡和岸邊樹木時,拿走了有用之材,將樹根、樹杈扔在水中;(3)岸邊樹木因雨水沖刷或地層結構不良,根部土壤坍塌,整體倒入水中;(4)主管單位或承包人防止別人下網偷魚,特意在水中下樹枝,設置的木樁;(5)枯水期抽水,捕撈留下的樹枝、蝦籠、破網等雜物,水位下降後,這些障礙物原形畢露或隱約可見,魚兒無水草可依,往往在樹叢或其它遮掩物中隱身和尋覓食物,一些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常駐在其中伏擊捕食小魚。2005年春夏,我在長期露出半水的幾堆刺槐、野棗叢中定點守釣,針對不同魚種用不同的餌料,釣獲了不少鯽魚、翹嘴魚白,還有五條黑魚和鯰魚,收獲可觀。

    三、釣泥底  得金鯉

    湖庫的地質結構不同,落水後地貌顯而易見。靠山坡的部分多巖石,土層較少,靠丘陵的部分多粘性很大的黃土,有的岸邊連魚竿架也很難紮進去。這樣的地層植物不易紮根,水生動物也少,魚類很少光顧。而靠近農田、樹林、村舍的部分多泥土和有機物,食物較多,對魚類有吸引力。我的釣友老金擅長釣鯉魚,他針對鯉魚膽小、機警、食性雜、喜弱光、有拱泥掘食的習性,經常在早晚和多雲、光線較弱的天氣出釣,找多泥底的水域,打重窩,定點守釣,根據不同季節用蚯蚓、豆餅、魚飼料、紅薯等餌料,幾乎每次都不空手。他釣的鯉魚多為尾鰭金黃、體形修長的黃河鯉魚,因此,有人風趣地叫他“金鯉”。

    四、釣深潭  竿常彎

    水位下降後,魚類多向深水區移動,夏天水溫高時尤其如此,個體大的魚更明顯,常常龜縮深潭。不管使用手竿還是拋竿,餌料的落點最好在水深4~5米左右,這樣就能做到“竿常彎”,垂釣中的潭並不是越深越好,除特定水體的魚種外,過深的地方一片漆黑,溫度較低,缺少食物,一般是很難釣到魚的。

    五、釣汊頭  魚逗留

    落水後,有的支汊幾乎幹涸,無魚可釣,有的支汊水深,仍然可以釣。水汊的盡頭是魚兒遊動的終點,常有漂浮物落底和岸上的動植物落水,食物較多,魚兒遊到水汊盡頭或溝尾後,一般都要停留一段時間,觀察環境,尋覓食物,所以那兒的魚相對集中,容易釣獲,故有“絕頭溝,魚豐收”之是說。

    六、釣河套   有魚道   中國釣魚人網  cnfisher.com

   有些攔河築壩建成的水庫,水位下降後顯現出舊河道的摸樣,在流水沖擊出現彎曲轉向的地方,水位較深,是魚兒從主航道到支流的必經之地。2005年仲春,鯽魚已進入繁殖期,紛紛從深水區經舊河道去淺灘產卵,有時能看到雌雄魚追尾而上,我見狀後一連幾天守住河道彎曲部位,每天獲鯽魚1~15千克,其他釣友發現後蜂擁而至,不幾天就無魚問鉤了。

七、釣半島 位好找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