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溝渠野釣的釣魚技巧[三] 要是我們在精養塘和養魚池中釣魚,一般都是采用守釣法效果比較理想,原因是精養塘魚的密度為釣者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證。如果在溝渠野釣也打上一兩個窩點輪著釣,恐怕當空軍的概率就要大得多,釣不好的理由就是溝渠魚頭稀疏,“守株待兔”的釣法不宜。由於魚情的不同導致溝渠釣與精養塘釣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溝渠釣有著適宜溝渠水情和魚情的獨特釣法。

    溝渠的魚頭稀疏,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關鍵是如何能選擇一個正確的釣法,針對溝渠的特點,有的放矢拿出行之有效釣法。溝渠野釣“廣種薄收”必須多做窩,過去采取的釣法大多是“跑馬釣”,第一個窩點與第二窩點有幾十米的距離,甚至幾百米。因此有人說傳統釣又是跑腿的釣法。從實踐來看,用這種釣法針對溝渠十分有效。每一個窩點守上一兩分鐘,有魚則守,無魚則走。或是憑借自己的經驗根據窩點顯出是否有魚的跡象輪流釣。這樣的釣法非常有效,但體力消耗較大,遺憾的是有些身體條件差的人不能適應,尤其是上了一定歲數的老人不宜。原因是一天釣下來,往往走的路很多,運動的時間甚至比守窩的時間還要長。如今有人動了一番腦筋在“跑馬釣”上又做了些改進,將“跑馬釣法”更新為“走馬觀星釣”。這種釣法與“跑馬釣法”區別不大。主要是節省了時間,加強了針對性,對有魚的窩點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對無魚的窩點不在浪費時間,減少了盲目性,對提高釣獲十分有益。如何判斷窩點有無魚存在這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往窩點裏看上一眼便知一般的情況下,只要發現窩中有魚星的存在就能感夠表明魚已經進入窩點。雖然其它的水生動物也有可能泛氣泡,但是兩作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他們可以從移動和靜止上來區分。我們可以根據魚星判斷出除了進窩之魚的大小,魚的類別和魚的數量。除上述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從其它的條件來判斷魚的大小,多少、類別。如,水色的透明度和水面上的魚花,這些都上我們判斷魚是否進窩的依據。溝渠水大多比較淺,通常在60~90厘米的深,一旦有魚進窩,水色就會發生變化,或是水表蕩起了漣漪,水草晃動等現象,有了這些現象,就等於為我們提供有魚進窩的信息。不僅可以判斷出魚的大小,還能判斷出魚的多少。

    由於溝渠的魚頭稀疏的特點,使用單一的釣法並不能十分的奏效,適時地變換釣法很有必要。特別是在窩點中有魚星,魚不肯咬鉤的情況下,要積極主動地變戰術。利用傳統釣使用固態餌的優勢,拖拉鉤餌增強誘惑力,逗引魚發現鉤餌,直到魚咬鉤為止。當然魚情不是不變的,它會隨著季節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在早春的季節,由於受到溫差的影響,魚特別容易上浮。這時就應該以釣底浮為主。傳統釣底浮實際上很好控製的,通常只需要適當地掌握好鉤餌入水的時間和從水表到水底的過程,把鉤餌始終出現在魚的視線範圍內 給魚製造發現鉤餌的機會。具體的做法就是鉤餌一入水,就使它懸浮在釣點的上方,來回拖拉幾次,再讓鉤餌緩緩地落下,這樣做可以擴大所釣魚種的範圍,不但可以釣底層魚,還可以兼得上層魚。2005年11月9 日,南京遭遇首次寒流的那天,筆者在郊外的一個過水溝釣魚。當時想釣鯽魚,窩也打了不少,釣了一個上午也沒有上幾條象樣的魚,溝渠邊其他的人釣得也不行,我猜測可能是溫度影響的原因,於是我利用“走馬觀星釣”法,只要發現窩點中有魚星將就沈鉤底釣改成懸浮釣,立竿見影地奏效了。咬鉤的不僅有白魚,餐條,還有我想釣的鯽魚。這一個戰術的改變,為我擺脫了當“空軍”的尷尬,釣獲自然會比其它的人更多些。

    筆者釣了多年的魚,也發現了很多現象,所謂的高手就是他的個人的應變能力強,能夠針對不同的水情魚情適時變化策略,采取不同的釣法,一旦釣法正確,釣餌對路,釣獲好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本質上講“走馬觀星釣” “走馬釣”又前進了一步。因為它節約了時間,加強了針對性,減少了盲目性,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有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因地製宜呢,中國釣魚人網 整理提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