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溝渠野釣的釣魚技巧[四]-之細談誘餌 說起誘餌,故作為誘餌的作用是誘魚,聚魚。有的釣友認為:撒的誘餌越多越好,所以到了塘口,不惜花費大量魚餌,其實不然。而筆者的觀點:誘餌使用的量,應與水面的大小,魚頭的密度,魚種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區別。尤其是野釣溝渠,使用誘餌聚魚量既不能太多,也不應太少,得有個量控製。為什麽溝渠野釣不能使用太多的誘餌 ?這是由溝渠魚稀少的特點所決定的。溝渠的魚頭稀疏大小不一,來源不外乎溝渠自身的繁殖和家養魚的外逃,魚的個體普遍較小。其二溝渠裏魚頭復雜,食性各異食量有限。而傳統釣魚的方法又是先做窩子後釣魚。如果不在用餌的量上控製好,這樣的操作難免讓魚飽腹而不咬鉤。因此,打窩既要能把魚誘進窩,又要使其不能飽腹,恰如其分的做好這一點是有相當的難度的。這其中有幾個值得註意的問題。一是誘魚的針對性 ,二是引誘餌使用量。三是打窩和補窩的方法。溝渠裏魚頭復雜有鯽魚、鯉魚、草魚、白魚、餐條、烏鱧、黃顙、鯰魚,這些魚中既有草食性魚類,也有雜食性,還有肉食性。食性的不同使其對食物的喜好程度也不一致。所以,要根據這些魚的共性選擇一個正確的能夠符合眾多魚類食性的誘餌非常必要。因此,有實踐經驗的老釣手總喜歡用小米添加藥酒做為溝渠釣的誘餌既實用又實惠,這樣既把魚誘進了窩點,又使魚不能飽腹,細小的顆粒還能長時間的留魚。如果需要霧化,只需要在誘餌中添一些菜子餅就可以了。
溝渠裏因魚頭較稀緣故,一次進窩的魚可能只有一二條,如果投放的誘餌太多,進窩的魚已經吃飽,它對釣餌的興趣減弱,缺乏咬鉤的積極性。同理,如果誘餌量少,窩中誘餌會被魚吞食殆盡,那樣也不能起到留魚在窩的效果了。所以適當地控製誘餌的使用量就成了高手提高釣獲的手段。野釣溝渠時,如何控製用餌?老釣手的習慣做法是一個裝滿小米乒乓球大小的打窩器,裝滿一次用它打上2~3個窩,這樣進窩之魚能嘗到甜頭,又不能飽腹,釣餌的興趣會更大。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誘餌少的窩子應勤補誘餌,補窩的餌應比打擊窩的餌更少,用乒乓球大的打窩器,一般能補5~6個窩。補窩應有講究,凡有魚的窩子都補,對沒釣上魚的窩子一概不補。用餌原則是“少打勤補”。一般補窩的時間為1~1。5小時。釣餌選用飯粒、蚯蚓、白蟲等固態餌。
有人可能會擔心,窩中誘餌被魚吞食,魚肯定是會離開嗎?過去我也有同樣的想法。但自從觀察了很多魚類的行為之後,我才醒悟魚吃完誘餌後,還會留在窩點周圍或附近覓食,有時它離開窩點較遠,如果窩中有誘餌,它還會返回進窩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它還有食欲。這種欲望使它還會前往其它地方覓食,如果其它地方有食物,它就有可能不會回到原來的窩。可是,溝渠裏天然餌料相對匱乏,魚很少一次性的飽腹,為了吃飽它常會繼續覓食,由此窩去了彼窩。結果,你不在此窩就在彼窩裏釣上了,這樣的事例筆者曾經歷多次,可以說屢見不鮮。發生在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國慶的假期內,我在一處有人承包的溝渠裏釣魚,(一天收費10 元)此種價錢的溝渠魚情是可想而知的。上午9時左右我中了一條大魚,遛魚時線斷魚跑了。於是我給跑魚的窩補了一點誘餌,換了一副線組就去了下一個窩,當鉤餌到底後七星漂很有節奏地黑漂了。我揚竿中魚遛了片刻,待魚疲乏後,用抄網抄上時,看見這條1,5千克大的青魚的嘴上還有一只鉤子,仔細觀察了一會發現,居然是我剛才斷線的那只魚鉤。(我用的朝天鉤是魚猴子親自焊的)由於過去曾遇過此事,所以我並不感到奇怪。溝渠裏餌料少魚饑餓難耐,中鉤脫逃後,禁不住餌料的誘惑又去了其他窩覓食,不料被我再次釣上。其實這種看似偶然的事情並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民以食為天”魚何曾不是如此?
溝渠裏野釣對象魚大多是鯽魚、鯉魚、還有少量的黃顙、鯰魚、烏鱧。基本都是底層生活的魚種,因此打窩的誘餌應以沈底的顆粒餌為主,如果發現有翹嘴鲌、鯿魚之類中上層魚,可添加有懸浮作用的麩系類餌。一次打窩的誘餌宜少,但補窩要勤。假如發現溝渠裏魚頭多而大,打窩的方法就應及時地變化,誘餌的用量可適當地增加。中國釣魚人網 整理發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