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餌的使用方法,一種是搓,一種是拉。和大家談談所謂的 白餌(下)白餌的使用方法


  搓白餌也是釣魚的基本功之一。能搓好白餌的,其競技水平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我見過搓白餌的高手,在一場小型的比賽中,能搓出猾口小鯽魚146尾,而筆者在相鄰釣位用拉餌,僅釣獲122尾。


  白餌不好搓,這是很多初學競技的釣手經常發出的感嘆。但白餌又確實能解決一些競技比賽中的實際問題,不能回避白餌不用。經常有釣手搓上白餌後在拋竿的過程中卻掉落下來,或者在叭嗒一下落水時脫鉤,再或者在到底後霧化太快空鉤。種種問題都讓初學者撓頭。


  搓好白餌,是個系統問題。首先要學會開白餌。白餌的吸水性往往很強,目前為止,筆者所知道的餌水比最高可達到1:4。吸水的量大,所以水要力爭一次性加足,吸水的時間要充足,在攪拌的時候要充分均勻,但又不能打得太粘。這就要求初學者多嘗試才行。其次是要把握好白餌中“麥蛋白”含量,也就是通常所講的“拉絲”含量。一般中搓餌中要求絲越少越好,絲少則容易霧化,更不易擋嘴。但太容易霧化會導致水較深時到底鉤上無殘留,釣不到魚。絲較多時,搓到鉤上比較不容易散落,但適口性不太好。兩者之間必須按照魚情來進行取舍。再次就是搓餌的手法。搓餌大體上有三種形狀:水滴形、圓形、長條形。水滴形註重的是將鉤柄處搓得較圓滑,鉤體部位的餌相對較松散;圓形的搓餌是全封閉,外表都很光滑,在水中霧化的速度較慢。長條形的搓餌兩頭松散,中間圓實光滑,屬兩頭霧化快,中間殘留多型。搓白餌易脫鉤與最後的拋竿手法有很大的關系,這也是白餌入水前人所能操控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白餌輕,附鉤性相對弱,所以只能是蕩出去,而不是靠竿尖的彈性彈出去的。一般來講,在拋送餌料時,我們會把手捏在八字環或其以下,將主線繃直後輕拉使竿尖微彎後再送出去,借一點竿尖的彈力。但白餌卻不行,這樣彈出去十有八九會脫鉤。解決的辦法是改變一個細節,即在把主線繃直後,不使竿尖微彎,在一手放掉餌時的稍後一瞬間另一手揮竿將餌蕩至釣點。這一細小的改變,可使餌脫鉤的現象得到明顯改觀。


  熟能生巧,搓白餌也是如此,只有多練習,多體會並勤思考,最終必能做到隨心所欲。


  拉白餌,也是一項技術活。我們知道,餌料能否拉出,取決於餌料中顆粒的大小,顆粒越大,拉出的餌團越大。而白餌往往是非常細膩的,如何能夠拉出來,技巧性很強。但如果要想把白餌拉出來象麥胚類餌料的效果,是不可能達到的。


  白餌不好拉,卻偏要拉,是魚情獨特的結果。因為魚上大餌團的當多了,見到大團的餌料害怕,形成了條件反射。這時就喜歡吸食水底或漂浮在水中上尾的小餌團,對那些細小的餌團警惕性不高。人往往比魚要聰明得多,懂得投其所好。極力使其上當,每次都有新花樣。大團的白餌不吃,好,我來小白餌團,哪怕是鉤尖上附著一丁點,也能誘魚上鉤!再加上拉白餌比搓白餌要快得多,所以在魚相對較快速且拒食大團搓餌的時候,拉白餌就有很大的優勢。拉白餌與搓白餌唯一不同之處就是對絲量的要求更加嚴格。既要拉得出來,在鉤尖上有足夠的有效殘留,又能做到不擋嘴。同樣,做到這點也需要多練習開拉白餌,在選用小麥蛋白粉(拉絲粉)時,盡量挑選優質的拉絲粉。


  一般的白餌都是細膩的,好搓不好拉。但有些白餌,卻是好搓好拉,奧秘在哪裏?是因為裏面添加了一些粗顆粒,一種肉乎乎像小孩子們喜歡吃的果凍一樣的東西,取了一個好名字,叫“魚果凍”。這種粗顆粒無色透明,遇水膨脹,入水後緩慢化散開,一顆顆小肉球在水中晶瑩剔透,非常招魚喜歡。有了粗顆粒,解決了好搓不好拉的大問題,拉出的餌團圓,殘留好,誘食性好。


  套句流行的話,白餌不是萬能的,沒有白餌卻是萬萬不能的。在選擇使用白餌一定要根據魚情來確定,千萬不能亂用。而且在競技比賽中一旦確定必須使用白餌,則不能輕易更改。因為白餌在使用的前期,味道一般清淡,顆粒細不易留魚,魚就會來得慢,往往意誌不堅定者在使用幾竿、十幾竿之後中魚少,覺得不好用而棄之,再換原餌還是不吃,反復折騰至比賽結束仍沒釣幾條魚。正因為白餌有輕淡、顆粒細,所以在開始的幾竿,一定要快節奏,關且使用大餌團,到中魚後,保持合適的節奏,保證持續不斷誘魚、連續上魚。
  白餌的使用,相信會隨著競技釣魚的發展,在未來會有更方便、更有效的新產品不斷出現,到那時,使用白餌將不再是一種煩惱,將是帶給你釣技提升的一把梯子。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