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常用術語及登山相關名詞解釋
登山常用術語及登山相關名詞解釋 技術登山:
一種依靠熟練的攀登技術和各種技術裝備專門攀登懸崖峭壁的登山活動。始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世界著名難攀的阿爾卑斯山三大險峰(瑪達霍隆、埃格爾和古蘭特。焦拉斯)的北壁路線均已被各國登山者征服。八十年代起,隨著攀登陡險山崖峭壁所用的各種裝備不斷改進,此種登山活動已從歐洲的低山區引向亞洲的高山區。
保護:
登山運動術語。安全措施之一。是登山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自我保護和互相保護。前者指依靠自己的保護措施做好本人的保護工作。如在身後的可依托保護物(如突起的巖石或打好巖石錐)上固定好保護自己的繩索等。後者指在攀登陡險的巖壁或冰裂地區等帶有一定危險性的地區時,隊員與隊員之間相互進行的各種保護措施。最基本的方法為“立式”與“坐式”兩種保護方法。
沖頂:
登山運動術語。指攀登高山過程中,在適應性訓練、運輸和建營等一系列登頂前準備工作就緒後,向頂峰的沖擊。成敗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天氣的好壞。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統計,各國登山隊在喜馬拉雅高山登山活動中,因天氣惡劣而導致登頂失敗的,占全部失敗總數的68%。
單攻:
以單一座山為沖頂目標,登頂後沿原路下撤。
登山旅遊:
一種不登頂峰的旅行遊覽活動。登山愛好者背負必要的登山食品和裝備結組進入山區,觀賞奇峰險嶺,進行攝影和采集標本等活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隨著登山運動的發展而興起。
登山營地:
為登山運動員的適應休息和運輸物資等需要而設置的營地。攀登海拔5500米以上高峰時,一般設“基地營”和“中間營地”兩種。前者是一次登山活動的指揮部和後勤供應總站,也是登山隊員經過適應性行軍後,在突擊頂峰之前進行休整的總營地。設置位置要求:安全(無洪水、滾石、冰雪崩),便於觀察所登目標的路線,便於取水,能避風,曰照時間長,地勢平坦,能以汽車與附近城鎮進行聯系。後者主要為登山者適應高山特殊環境保境(缺氧等)而設置。在升高過程中,能逐步適應環境對人體各部器官的基本要求和運輸物資供應需要。營地之間的距離適中。一些國家的登山隊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大多建立六個營地,其高度大致為5300米(基地營)、6100米(1號營)、6400米(2號營)、6900米(3號營)、7400米(4號營)、7900米(5號營)和8500米(6號營)。
低壓艙:
測試和鍛煉登山運動員對缺氧耐力的裝置。不一完全密閉的小室,依靠抽氣裝置造成艙內的低壓缺氧狀態,並可按照需要調節至幾千米或萬米以上的模擬“高空”氣壓。登山運動員通過在低壓艙的耽留時間,可測試出其對缺氧的耐力,並由此測出運動員的登高能力。在一般情況下,也可利用低壓艙作為鍛煉缺氧耐力的手段。
高山病:
也稱“高山適應不全癥”。人體對高山缺氧環境適應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表現的總稱。主要癥狀有頭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脈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嚴重的可引起昏迷。給氧吸入後癥狀可緩解。又可分為高山反應、高山脈水腫、高山昏迷、高山高血壓、高山紅細胞增多癥、高山心臟病、慢性高山適應不全混合型等七型。
高山反應:
登山運動術語。凡急速進入高山地區,或在高海拔山區居住期間,由於對缺氧不能完全適應而發生頭痛、心慌、氣促等癥侯群,統稱“高山反應”。無器質性的損害,一般在一周左右即痊愈,亦有少數持續達數有者。持續三個月以上稱“慢性高山反應”。
登山裝備
登山運動中使用的器材、工具、服裝等的統稱。分三大類:(1)宿營裝備。包括帳篷、炊具、寢具和各種燃料等。(2)技術裝備。包括登山繩、氧氣裝備、側量儀器、高度計、幹濕度計、鋼錐、登山鐵鎖、升降器、掛梯、滑車、雪鏟等。(3)個人裝備。包括登山服裝、登山鞋、高山靴、頭盔、電筒、手套、防護眼鏡等。其特點是:輕便易攜,堅固耐用,便於拆卸,一物多用。
登山繩
登山運動裝備。分主繩與輔助繩兩種。主繩長60--100米,直徑約10毫米,每米重量要求在0。08公斤左右,抗拉力要求不小於1,800公斤。過去多用黃麻製作,近已改用尼龍纖維作原料。另有一種直徑為8--9毫米的主繩,每米重0。06公斤,抗拉力不小於是1,600公斤,用於攀登陡險巖壁。輔助繩長度根據各地區的活動要求而定,無統一規格,繩直徑為6--7毫米,每米重量不超過0。04公斤,抗拉力不小於1,200公斤,原料與主繩相同,用作自我保護和在主繩上使用各種輔助繩結進行保護,以及搭繩橋渡河,用牽引繩橋運輸物資等。
鐵鎖:
登山運動裝備。有十多種型號。常用的有D形、阿蘭形、O形和混合形四種。另有安全環鎖與下降專用鎖。用途廣泛,諸如結組、保護、渡河、攀登、救護和運送傷員等均需使用。多以鋼或鋁合金製成,抗拉力均需達1800公斤。
掛梯:
登山運動裝備。用於攀登缺乏自然支點、地形陡峭的巖壁或冰墻。有長梯、短梯和小掛梯三種。長梯一般長5米,梯邊用合股的細鋼絲(抗拉力要求在2,000公斤左右),梯梁(即橫梁)用空心鋁管(抗拉力要求在300公斤左右)製成,兩個梯梁之間的距離為30--50公分,兩條長梯可以從任何一端互相連接,用於攀登7,000米或8,000米以上高峰時跨越陡險的冰墻、雪坡和裂縫區。短梯一般長1--1。50米,梯邊用輔助繩構成,梯梁長12厘米,寬3厘米,厚3--5毫米的用鋁片製成,梯梁之間距離為50厘米。小掛梯一般只有兩條梯梁,有時也特製三條梯梁,形成與短梯同;近又有用尼龍帶製成的軟式小掛梯,更為輕便。
升降器
登山運動裝備。用於攀登陡峭巖壁。分上升器和下降器兩種。上升器原是德國陸軍山嶽師團用以攀登巖壁和冰壁的工具,名鳩瑪爾(JUMAR),故又稱“鳩瑪爾式上升器”。只需一人首先登上巖壁,後繼者即可用之向上攀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隨高山登山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曰漸為各國登山者用作通過危險地區時的重要自我保護裝備。型式有鉤式和片式等多種。下降器為用於沿垂直的陡壁(巖、石或冰)下降時的輕便裝備。型式有8字形、雙環式多種。
氧氣裝備:
登山運動器材。用於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或因登山缺氧產生的各種高山病的搶救。由鋼瓶、面罩、輸氣管道、流量調節器、氣壓表和背架組成。
繩結:
登山運動中發揮繩索作用的手段之一。有三十多種式樣,常用的主要有六種:(1)拴馬扣。國際上稱“布林結”,用於保護和自我保護。(2)通過結。用於保護和自我保護,或固定繩索。(3)抓結。用於上攀下降的保護,以及渡河搭繩索橋時,將橫掛在兩岸支點上的繩子繃緊。(4)馬鐙結。也稱“雙套結”。攀登陡峭巖壁時與抓結並用。用於雙腳上攀。(5)平結。用於連結兩條繩子。(6)交織結。用途與平結同。
結組:登山運動、登山旅遊的重要安全措施之一。按全隊成員的性別、年齡、體力、體質,以及登山經驗、技術水平和處理突然事件的能力等,編成便於以強助弱、安全登山的小集體,並由有組織能力和登山經驗的隊員擔任組長。通過地形復雜和危險地段時,必須使用繩索或其他保護措施,有組織的安全通過。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