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餌釣法大師 劉樹森
1999年,劉樹森參加了兩場有影響的比賽,一場是武漢的“老鬼杯”,另一場是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釣魚俱樂部總決賽,均以第十名留下遺憾。然而,翻開這兩項比賽的成績冊,赫然在目的“大師”、“ 釣王”忝列其後者不在少數,則劉樹森技術上的成熟是可以肯定的。在過去的幾年裏,競技釣魚呈細膩化傾向,以細線、小鉤、輕餌為特點的較量使粗獷風格的西北釣手難展其長,劉樹森能穩居第十就更不能小看了。
釣餌的科學化發展將競技釣魚導向速度之爭,以拉餌術為代表的技術趨向成熟,包括釣混合魚都不得不承認積小成多戰術對傳統裝餌釣法構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商品餌的出現省略了釣餌的蒸、煮、切、揉,也舍棄了先定型後裝鉤的舊程式,裝餌變為搓餌。
劉樹森對搓餌釣法的理解有三個方面:
1、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現代釣餌,使之適應自己的釣法,比如“九一八”的化學特征是霧化和長纖維膨化成較輕的絮狀,是適合於釣靈還是釣鈍,不能被他人的感受左右自己,應結合魚的攝食情況由釣者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點去決定。
2、搓餌在速釣中耽誤時間,但要熟悉環境和認識魚情不能不靠搓餌。底棲覓食是我國魚情的基本特征,受氣象影響出現的魚的攝食力度和泳層變化只能從底釣去認識,貿然釣水皮僥幸的成分太多,搓餌有益於了解魚情的真實性。
3、不管競技釣魚的釣法有多少變化,搓餌是基本功,目前國內市場的市場的商品餌都能作搓餌使用。在第三屆全國釣魚俱樂部總決賽中,有些釣手兩場釣小魚成績突出,釣混合魚就拉下了,單一釣法在這個項目沾不到便宜的根本原因是對裝餌缺乏基本訓練。
參加西安金康釣魚俱樂部後,劉樹森對當代釣魚技術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面對釣賽盛行拉餌術,該不該放棄搓餌?一方面是釣賽流行釣小魚,搓餌不敵拉餌;另一方面是釣魚成時尚,野釣情趣和釣大魚的刺激對搓餌釣法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情趣不同,追求不同,在技術上不能強求統一,拉餌為速釣技術和搓餌基本功都是時代的產物,同樣面臨著完善和發展。
1、拉餌術的出現是在釣餌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只在競技圈速釣小魚有較高評價,而改革競技釣魚,放棄釣幼魚,改釣成品魚的呼聲日高,俱樂部釣賽在項目上推陳出新已露端倪,已使人們對這項技術能不能適用不同對象魚提出了疑問。雖然有人對拉餌釣成品魚作了有益的嘗試,但藏在深閨人未識。
2、適合於池釣,能不能運用於野釣實踐?這裏既有用餌傳統觀念的認識障礙,也確實有與自然條件不相適應的地方,蚯蚓被稱為“萬能釣餌”不僅是因為它含有淡水魚類普遍接受的“營養物質”,還因為它符合用餌習慣,新技術要被大眾接受必須拓寬使用領域。
3、依靠科技進步采用新釣法應該淡化商業味,釣具用品的市場競爭借釣手作宣傳是自縛手腳,雖然有眼前的經濟利益,但廣告和炒作之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客觀上限製了先進技術的推廣。只有將先進技術與商業宣傳脫離開來,才能使它被更多的人所認識。肯定商品餌的效果,吸納拉餌術的科學性,可以豐富和提高釣魚技能。
劉樹森在釣賽中嘗試和學習拉餌術,但並不放棄搓餌釣法。他認為拉餌是流行色,只有搓餌才是本色,所以他在比賽中視魚情變化而靈活采用不同的裝餌手段。然而,一個釣手總有他擅長的技術和異於他人的見解,並或多或少帶有他那個地方的特色。從某種角度看,現行釣賽在組織上有待完善的地方很多,釣手之間差異懸殊。例如與南方釣手相比,西安缺乏釣小魚的環境,平時訓練與比賽不相一致,取勝主要依靠基本功;業余釣手與職業釣手在技術上可以並駕齊驅,但物質條件的差別形成裝備、見識、閱歷上的不等在比賽中是無法彌補的。所以成績相同,業余釣手付出的艱辛更大,其成績的技術含量不僅不會低於職業釣手,相反更容易引起大眾的興趣。劉樹森以及西安許多釣手在搓餌技術上的特點是不論什麽釣餌,一次拌餌軟硬適度,揉搓時手上極少沾餌,速度快、勻整、大小和開頭控製得手應心。不難想象,技術熟練到這個程度要付出多少汗水,而他輕描淡寫說:“無非以勤補拙。”然而,我看到的是紮實的基本功,釣者本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