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鱸魚技巧大全一]船上「守釣」
鱸魚,又叫花鱸、寨花等,屬近海洄遊溫暖性魚種,在我國沿海分布極為廣泛,從林海飛雪的遼東半島,到椰影婆娑的海南島,都可發現其迷人的身影,其中,尤以渤、黃海為最。青島為我國主要鱸魚產區之一,有著豐富的鱸魚資源和聞名遐邇的鱸魚釣場,故而,“島城海釣第一魚”非鱸莫屬。
鱸魚是我國釣友最喜愛垂釣的魚種之一,確立其在釣友心中至高地位的是其的以下四大特質:(1)分布廣泛。海島周遭、暗礁區、海灣內、岬角和防波堤附近、海水養殖區、入海河口等水域都是其素喜遊弋和索餌的場所。精明的鱸魚一貫秉承“哪裏有食物哪裏就是我的家”的生存之道,較強的鹽度和水溫適應性為其提供了很多方便。釣場的多樣化,使得我們釣鱸時,就無須“踏破鐵鞋無覓處,找鱸太過費功夫”;(2)可垂釣期長。譬如青島海域,鱸魚最佳垂釣期為4—11月份,一年之中長達8—9個月,為垂釣期最長的魚種之一,於是,就無須“夜盼佳魚難深眠,為鱸消得人憔悴”;(3)個體較大,且性情彪悍,尾重 10公斤以上者常見,重者達15公斤以上,上鉤後的掙紮力異常猛烈,頓感超強,會使你心動徒然加速,心醉神迷,且回味綿長,真是“縱使無酒也深醉,皆因釣得米鱸歸”。(4)釣法多樣性,這又是鱸魚的一大特點,嗜好各種玩法的釣友,都可通過鱸魚盡情地感受垂釣的樂趣。
近十年,我國海釣新釣法不斷增多,其中,又尤以釣鱸為最。以往,鱸魚只有“守釣”、“拉流”、“戳窩”和“底鉤”等少數幾種釣法,現在,隨著浮遊磯釣、路亞釣等新釣法的相繼傳入,幾乎翻了一番,初步形成了一個由岸船“守釣”、“拉流”、岸船路亞釣、浮遊磯釣(即“打漂”釣法)、甩餌釣、“戳窩”和底鉤等十幾種釣法組成的,涵蓋岸、船、磯、堤等釣場的,較為完備的釣法體系。新釣法的增多,賦予我們更多的玩法和情趣的同時,也使得我們的垂釣空間不斷拓寬。譬如,過去一些一直被認為無法施釣或無鱸可釣之地——海島邊、礁石間、亂石灘等海域,如今卻成了搏取米鱸的上上釣場。本文,僅將青島釣友常用的幾種鱸魚釣法,加以介紹,以達與各地釣友切磋交流,共同提高之目的。
一、船上“守釣”
船上“守釣”,也叫“拋錨釣”、“拋錨定位釣”,其主要特征是釣船拋錨或掛系定位,釣組中鉛墜觸底相對定位。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船釣法,也是目前釣取鱸魚用得較多的方法。
(一)釣具配備
1、釣竿:鱸魚的性格特點是“兇猛”,上鉤後的沖擊力大,稍大一點的鱸魚,沒有兩三個回合,很難將其製服,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折竿斷線的悲劇。故,在釣竿選擇用上,應遵循以下原則:(1)宜軟不宜硬,除了在水深流急的釣場用80—120號竿子外,50—60號用的最多,相對軟一點的竿子,當鱸魚猛然擺頭下潛時,可有效發揮應力緩沖作用,減少斷線和脫鉤的幾率;(2) 宜長不宜短,因鱸魚“守釣”釣組多為 “雙浮鉤釣組”,總長度有時高達1.8米,若竿子太短,拋竿不太方便。另外,魚接近水面時,竿子稍長一點,更易於操控。垂釣時,我們有時會遇到這類情況,魚快接近釣船時,猛然發力鉆向船底,這時,在控魚上,長竿就能體現出一定的優越性。一般2.40米船竿用的較多,若再長,也會有某些不便;(3)插節竿優於振出竿,尤以雙節竿用的最多,這類竿子的特點是導線環是固定的,使用過程中不宜產生位移,另外,插節竿的導線環一般都具有防纏繞作用。
2、繞線輪:旋壓式(也叫紡車式)和雙軸式(也叫鼓式)都可用。前者的特點是可近可遠,作戰半徑相對較大,拋投時不易亂線。後者勁大,更適合於深場,缺點是遠投時繞線輪的轉速極易快於出線速度,當泄力鈕調整過松或拋竿用力過猛時,極易發生“齒隙”,造成亂線,鉛墜越大,越難控製,故,使用這種輪子時,釣組宜釣船近前入水。兩種輪子一般都用3000—4000號,深場用5000—6000號。
3、釣線(主線):多采用3—6號PE線(即聚酯線),與傳統的的尼龍線相比,PE線具有強力高、柔軟、出線順當、不易打卷、靈敏度高等優點,由於線徑較細,水阻較小,可有效防止釣組在強海流中遠飄,使用相對小的鉛墜即可將釣組順利降至海底。PE線的缺點是:(1)伸長率較低,瞬間受力時,譬如,鱸魚擺頭下潛、剎竿動作過猛時,較易發生斷線;(2)線體多為彩色,隱蔽性較差,在水質較清、光線較好的情況下,對魚兒咬鉤會產生一定心理影響。用時,通常接2米左右透明碳素線,以提高伸長率和隱蔽性。
4、釣組:鱸魚多數情況下離地索餌,故通常采用“單浮鉤釣組”或“雙浮鉤釣組”。“單浮鉤釣組”子線固定處離墜0.5—1.0米,子線長0.8—1米,釣棚根據魚的泳層適時確定,根據潮汐和海流的變化及時調整。一般規律是,漲潮低於跌潮,海流強時低於弱時。“單浮鉤釣組”的特點是不易亂線,水中阻力較小,因此,適合海流較強的場合和遠投。“雙浮鉤釣組”下鉤通常固定在鉛墜上方0.3—0.8米處,上鉤固定在下鉤上方0.6—0.8米處,子線長0.4—0.6米,故特別適合在魚瘋狂咬鉤時快攻,常可“一箭雙雕”。釣棚範圍較之“單鉤釣組”更寬。不足之處是較易亂線,不適合遠投,且拋竿時最好采用蕩投或撇投,以使鉤和架子線在入水時就處於分離狀態。因在水中的阻力相對較大,亦不太適合強海流場合。子線最好采用高透明度的碳素線,這種線線質較硬,不易亂線,耐磨性和隱蔽性優異。粗細以5—7號為宜。架子線,可采用鋼絲線,也可采用尼龍線或碳素線,以8—10號為宜。子線與架子線的鏈接,可用鋼絲天平,也可用支形轉圜,一般海流較弱時用前者,強時用後者。鉤子為18—22號,以鱸魚專用鉤用的較多,鉤體最好是亮色。在海流較弱的時候,可在靠近鉤把處(5—10CM),加一粒小的浮球,以便將鉤子浮起來。鱸魚釣組的鉛墜不宜太大,以剛好能使釣組在不遠的距離內降至海底為好,這樣,釣組下降就不會過於匆忙,以留給魚兒更多的反應時間,增加途中截餌的幾率。最好能將鉛墜塗成鮮艷的色彩,以便引起遠處魚兒的註目,增強引魚效果,尤以銀白色、金黃色、熒光紅等色為佳。
(二)釣餌
“守釣”鱸魚最常用釣餌是沙蠶和蝦,大沙蠶(青蟲、大沙食、青蜈蚣)、管沙蠶(管食、草蟲)和紅巖蟲(巖蟲、扁食)都可用。大沙蠶軀體柔軟,在水中能呈現蠕動態,對魚兒極具吸引力,但其蟲體強度欠佳,極易被小雜魚盜食或被海流沖毀,因此,需勤換勤添。釣大鱸時,一般一鉤掛十幾只,成一個大餌束。管沙蠶和紅巖蟲軀體較粗硬,且腥味濃烈,是釣取鱸魚的佳餌,但若單獨使用,就未免過於死板,因此,用於釣取鱸魚尤其是想“小中取大”時,最好與大沙蠶配合使用,即先在鉤把處穿一段紅巖蟲或管沙蠶,最好是頭部,把鉤把包住,然後,再掛幾只大沙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蝦餌用得較多的有:中國對蝦、斑節對蝦(也叫竹節蝦)、小白蝦、海捕歷蝦等,都最好是活蝦。相對於沙蠶,蝦的特點是軀體比較結實,抗流和防盜性較佳,因此,適用於“靠”大魚。但相對來講,蝦更適合光線較好、水質清澈的海域或場合,而腥味濃烈的沙蠶則更適合於水渾、光暗的海域或場合。冷凍的新鮮筆管魚(即小魷魚)也是一款不錯的鱸魚餌,不僅裝鉤速度快,而且,經久耐用。08年11月份,筆者在膠州灣,用筆管魚曾一次釣獲鱸魚近60多尾,一只最多釣了四條。但這種餌只在吃口較好時好用。咬鉤不好時,不如沙蠶餌。
大魚喜大餌,欲“小中取大”,應將餌的體積設法搞大,小餌極易引起小魚兒們的眷顧,不等大魚發現,早被其先下手為強。用蝦時,盡可能選大一點的,使用沙蠶餌時,可用復合鉤,即在一條線上綁兩把鉤,鉤距3—5CM左右,兩鉤都掛餌,體積就顯得較大,會對嘴饞的小家夥起到一定威懾作用。不管甚麽餌,在水中泡得太久了,或變得殘缺不全,或味道變淡,對魚的吸引力減弱,因此,隔一段時間後,不管魚咬不咬鉤都要及時更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