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磯釣之三大釣點攻略技法
一、釣座高度應在2.5米~5米之間,人在這裏容易進出與駐足,且不易被風浪襲擊;
二、磯際深度應該在3.5米以上,垂釣範圍內的水深不應超過15米;
三、磯際水流暢通或有適當浪腳,有明顯白沫帶者更佳;
四、磯際水流或浪腳能夠造成一條持續的反撥潮;
五、離釣座不遠有旺盛的沿岸流;
六、在磯際或反撥潮、沿岸流的路徑上,海底有發達的暗礁、溝坎;
七、附近有沿岸流撞擊暗礁或穿越溝坎時形成的回流帶;
八、反撥潮會與沿岸流交會,造成持續存在的潮目區;
九、水面上不會總刮跟水流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強風;
十、釣座下方沒有容易刮斷線組的暗礁。
具備上述條件的地方就是極佳的釣場了!不過要想找一個十全十美的釣場實在很難。事實上,能擁有過半數條件者就足以紅透半邊天了。
或許有些釣友想知道,為什麽具備這些條件就能成為好釣場?簡單解釋一下:
釣座高度是從操控靈活性、避免風浪侵襲與抄魚方便等角度考慮的;水域深度是為了符合浮遊磯釣的釣組、誘餌、技法之需求;磯際水流、浪腳、白沫帶等和魚群覓食地點、時機及活躍與否直接相關;反撥潮是海中食物、誘餌以及釣組運動的重要路徑,對魚類來說就像是送食物上門的專車;沿岸流帶來良好的水體交換與新的魚群,還會為魚群帶來新的食物;回流帶與潮目區讓食物在小範圍內打轉,因此成為魚類進食的餐廳;暗礁、溝坎給魚類提供良好的隱匿場所,同時造成獨特的水流變化,為行家提供了發揮技術、狙擊大物的空間;少有強風幹擾則操竿控線更輕松,釣者能順利駕馭釣組完成動作;至於腳邊不要有很容易割斷線組的暗礁,應該不用解釋了吧?
如果進一步把範圍縮小,只考慮魚類活動區域的話,我們還可以從上述條件中歸納出三個最重要的磯釣釣點類型,即白沫帶、暗礁外圍、潮目區。這三種環境各有特點,魚群和釣組在不同情況下的活動也會有所不同。下面就逐項討論這些問題。
白沫區的成因:當海浪沖擊岸壁後,海水會夾帶大量空氣反沖回去,這些空氣在水中變成無數小氣泡,於是就形成了大片白泡沫。白沫區的影響範圍在海水表層,所謂的表層到底是什麽概念?這就要看波浪大小與巖壁形態了。通常情況下,浪越大、海岸越陡峭,形成的白沫區就越寬廣,深度也就越大。
潛過水的人都知道,從水下看白沫區是略呈半碗形的:越靠近巖壁處的小氣泡被海水反沖力量帶得越深,但因為空氣的比重遠比海水小,這些氣泡會不斷翻騰著浮向海面,所以離岸壁越遠的地方泡沫影響深度就越淺(如圖)。
暗礁區在海底,形態各異,所造成的水流變化也難以捉摸:有時使海水轉彎,有時又造成回旋;有時使流速減緩,有時又會加快流速(例如當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擋而從小溝隙中穿過時)。惟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變化都發生在暗礁外圍,也就是靠近海底的範圍。這裏是魚群最常聚集的地方,魚群在這裏覓食、休憩、繁殖和躲避敵害,當然也是釣者不能忽略的重要釣點。
潮目區是由兩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它多發生在海洋的中表層,但通常離岸有一段距離。至於所謂的中表層是多深?離岸距離到底多遠?那就要看海流的強弱、規模、影響深度和離岸的距離了。
有些釣場的潮目就在岸邊,有些卻遠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的潮目相當明顯,誘餌和釣組漂到那邊就會停滯下來原地打轉,釣者也很容易從海水表面紋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又十分微弱,看不出來也不易掌握。更麻煩的是,潮目這玩意並非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潮水轉換而改變位置、範圍、甚至有無。
白沫區對於魚類來說,除了有海浪沖刷岸壁所帶下來的食物外,還能提供相當好的遮蔽效果,因為大片白泡沫會阻擋空中鳥類的偵查與襲擊,所以很多魚種都會跑到這裏來找東西吃,有些眼力好的魚兒如白毛,甚至更會直接沖到礁邊搶食。白沫區的特征是近岸處海水會夾帶大量空氣,稍外圍卻是大股大股的白泡沫不斷翻騰上湧,整個範圍內的海水攪動得很劇烈,食物也跟著海水快速漂移。因此魚兒通常會守候在白泡沫區的下方,一發現食物蹤跡就立刻挺進攫取,咬到後再鉆回深處享用。基於這樣的特征,釣者就可把誘餌打在浪腳下,甚至可以直接打在海浪撲得到的巖壁上,利用海浪把誘餌帶下去,再將釣餌混入誘餌水團中騙魚上鉤。
暗礁區是魚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幹擾後產生變化的所在。在這裏,順著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會被卷到暗礁背後去打轉(如圖)。因此對魚群來說,“守株待兔”是比“主動出擊”更省事和劃算的覓食策略。針對這一特性,釣者要想在這種地方下竿就應掌握水流的搬運力量,將誘餌和釣組同步送入暗礁區內,並駕馭釣餌去尋找魚群所在。
但如何駕馭釣組尋找魚蹤呢?其實並不困難,因為潮流總是會在暗礁周圍和背後形成吸引釣組的水流,而魚兒為了吃食早就躲在暗礁背後了,所以只要你的釣組抓到了那股水流,也就自然會找到魚群了。
潮目區是海洋中的天然食物輸送帶,也是魚群尋找食物的當然場所之一。白沫區是十分貼近岸邊、與波浪關系較密切的場所;暗礁區是稍微離開海岸、跟沿岸水流關系比較密切的環境;潮目區則是離岸更遠(一般來說)、受外海洋流影響更顯著的區域。
在潮目區,魚類的覓食策略是介於守株待兔和主動出擊之間的。它們通常會先呆在藏匿之處,發現水流把食物帶進潮目區後,就會離開隱蔽沖入“水團”。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夠持續進入潮目區,它們會長時間留在這裏盡情搶食。所以在這類釣點下竿時,釣者必須設法利用潮流將誘餌配送到潮目區去,進而把釣組也同步送達該處,以釣取被誘集過來的魚群。
說到這裏,相信有經驗的釣友已經可以看出:上述三種場合的下竿對策,其實就是日本人所說的“誘釣同調”。
有人以為,所謂“誘釣同調”就是指誘餌要和釣組同步,而磯釣釣組的代表就是那枚丹錐浮標,所以便把誘餌往浮標所在之處猛打,並且以能夠直接命中丹錐為技術高超的象征,對之沾沾自喜不已……
錯啦!誘釣同調講的是釣餌要跟誘餌在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時機會合,而這“恰當”二字,當然指的就是魚群受誘餌吸引聚集之處,以及胃口大開爭相吃餌之時了。
換句話說,誘餌不是不能直接往丹錐所在位置打,但這麽做是有條件限製的:你必須確定當時的流況、浪勢、風向以及自己的操控技巧,能夠使打到丹錐的誘餌跟下方的釣餌一起運動,並引起周遭魚兒註意而咬上釣餌,這才是功夫所在。
言歸正傳,白沫區海水攪動得相當劇烈,同時又有大量向上湧升的氣泡,因此誘餌的黏性要高一些、比重也要大一點,並應格外講究撒誘餌的時機。基本技巧是:必須配合海浪起落,趁浪腳湧到最高點時撒下,這樣誘餌才會循一條大致固定的路徑直接被退下的海水帶向深處。反過來說,假如你在波浪正要撞上岸壁或已經退下去且正在醞釀下一波上沖動作的時候拋撒,誘餌必然會被沖得七零八落,如此一來不但難以誘集魚群,甚至還可能把它們都給誘跑了!
當你覷準時機撒出誘餌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設法讓釣餌也跟著那條路徑移動,但一個人只有兩只手,要同時做好拋竿和撒誘餌動作幾乎不可能,怎麽辦?簡單!你不妨先將釣組拋入水中,暫時提著竿子不讓它漂走,然後看浪況打下誘餌,之後再放線使釣餌跟著誘餌一同漂出去。此時需特別小心控竿,避免釣組掛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