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鮒,又名青鱗加吉魚、黑鯛、青朗,屬近海洄遊性雜食魚種。每年的清明之後,成魚就由南方的溫暖水域洄遊到黃渤海地區產卵繁殖,直到農歷大雪前後當年繁殖的幼魚長到150克以上才集群向南方遷徙,黃渤海主要垂釣季節在春季四、五、六三個月和農歷中秋節到農歷大雪前後,秋季是垂釣旺季,此季節除了垂釣250克的幼魚外,還經常可以釣到500克以上的成魚。海鮒食性較雜,主要以小魚蝦、海蟲、貝類以及海藻為食,泳層以底棲為主,有時由於受水溫影響或覓食需要也經常上浮,根據上述習性,在釣法上依據釣點的不同,可以采取浮遊磯釣、拋竿沈底釣,海產品養殖區船釣。本文僅介紹浮遊磯釣技法。

  適合磯釣的釣點一是魚碼頭釣點的選擇。北方的魚碼頭出於避風的考慮,多數設計有停放漁船的內灣,由於漁民經常在此裝卸魚蝦,部分小魚蝦掉進海裏,因此內灣就成了很多魚類覓食的天堂。但內灣一方面由於船舶的停放和進出影響垂釣,另一方面內灣海水流動性不強,再加上這裏的魚飽食終日,因此魚的索餌積極性不高,好的釣位應該選擇魚碼頭伸向外海的頭上,這裏一方面海水的流動性強,另一方面是海鮒進出內灣的通道。有些碼頭附近有海珍品養殖廠,養殖廠經常會利用水泵循環海水,在水泵的排水口也是一個絕佳的釣點。

  二是外礁釣點的選擇。外礁釣點的選擇除了首先考慮安全因素外,應重點選擇主要海流受到地形影響而形成的洄水區,兩股不同向海流的交匯帶,海浪沖擊礁石後折回大海同海流形成的反撥帶,水流通過的暗礁或明礁四周,礁沙混雜的淺海區中的深溝或洄水灣等,這些釣點溶氧充足,海水帶來得餌料也多,如果釣法得當,經常會有大物中鉤。

  釣具的選用在魚碼頭垂釣應以輕便的釣組作為首選。選用3米6的1號輕磯釣竿配2000型魚線輪,5號浮水主線,5號碳素子線,千又2號、3號鉤或伊勢尼6號、7號鉤,一般選用3B以下的阿波,深水碼頭可以選用5B以上的阿波。在外礁磯釣時釣組就要加大,可以選用5米3的2號磯釣竿配3000型魚線輪,3號浮水主線,5號或2號碳素子線,千又3號鉤或伊勢尼7、8號鉤,根據海水的流速選擇5B到1號阿波。釣組的組合是:先在主線打好線結,再按照半圓擋珠、阿波、防撞豆,固定棒(卡拉曼棒)、轉環、子線的順序進行組合,如果水的上下層流向或流速不同,可以在防撞豆和固定棒中間使用水中浮漂加強釣組的乘流性。在碼頭垂釣,由於水的流速不快,根據水深可以將子線長度設定在1.5米以上。咬鉛夾在轉環上面而使子線更飄逸,以增強餌的活性。在外礁磯釣時子線長度可以根據情況設定在2米到3米左右,根據水的流速咬鉛夾在子線上離鉤50厘米上下的位置,如果水流過快,在鉤子的上方加上一個小咬鉛有增加釣餌穩定性的功效。釣組的總重量應同阿波的號數相匹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